- 相关推荐
【推荐】广播稿作文三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广播稿作文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广播稿作文 篇1
凉爽的风一阵阵拂过,却难以抚平公益健儿们心中的激情,蹲在起跑线摩拳擦掌,迫不及待那刹那间释放的力量,那如风的速度如龙腾,如虎跃,小学生广播稿作文。立夏的阳光仍是如此的在高空上普照大地,和煦的风带着一种温度披在每个人身上,场下的同学屏住呼吸直至“砰”的一声。400米跑开始的枪声响起,许久,同学们安静着,更是一种冷静,期待着运动员们成功的归来。
一棒又一棒,一程又一程,那是生命的环环链接,那是灵魂的风雨兼程。4X100,让人怦然心动的名字;四颗心,与无数颗心紧紧相连。呼啸的是耳边的风声;紧握的,是手中的接力棒;咬咬牙,踉跄着将棒递给下一位蓄势待发,划过终点的那一刻,那嘴角浮起的微笑,无比明朗。
小小接力棒
一棒传一棒
第一棒传第二棒
第二棒传第三棒
第三棒传第四棒
棒棒传友谊
友谊传四方
走四方路迢迢
看运动员多风光!!
四百米心路历程
头一百米:心急如焚,落后就要挨打。
次一百米:心神不定,我是不是该安静的`走开?
再一百米:心理斗争,生存还死亡。
末一百米: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说“冲刺”不容易。
No7五言寄校运动会
跑步,跳跃,透支,项项夺冠;
获奖,颁奖,领奖,个个欢喜;
参赛,助威,拟稿,人人努力;
冠军,淘汰,输嬴,重在参与。
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意!
致400*100米接力运动员
这是速度与毅力的接力,
这是期望与祈盼的接力,
时间在这里凝固,
几分几秒也变得如此漫长。
千百双眼睛注视着你那矫健的身影,
近了,近了,
你可曾听到
那山呼海啸般的加油声?
近了,近了,
前方就是终点,
加油啊,运动员,
成功和失败就在转瞬之间。
接力棒红与白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手中传递传递着成功或失败你充满激情地颠簸着在运动员手中你简直是一根魔术杖牵动着全场观众的心弦终点处——你被成功者激动地高高抛起你被失败者愤恨地甩出很远但你——毫无怨言.
致3000米运动员
走过荒山野岭高峡低谷,
我们在沿途燃起篝火,
一站一站的路被抛在身后,
我们感到疲惫感到困惑。
还有那么长的路伸向远方,
远方那片星光藏在哪儿,
远方那颗童话树躲在何处,
努力吧,
奋斗吧!
远方有我们的理想,
由我们的希望!
致长跑运动员
人类的力量在那一刹那展现,
拚搏在那一瞬间化为生命的起点,
在那一须臾万物化为虚有,
只知道,胜利并不遥远,
抬起头望望前面,
终点线已依稀可见,
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劳,
将在今日兑现。
洒一把艰辛的汗水,
继续抬起疲倦的脚步,
爆发的一吼气贯长虹,
继续向前,
不论成功与否,
你已曾经拥有,
曾记否,
在终点欢呼,
震惊四周。
无悔的选择
无论结局是好是坏
无怨无悔是我们的选择
每当运动员奔驰在400米跑道上时
我们为你祝福为你喝彩
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言放弃责成了你们的信仰
也成了我们的信仰
运动员们
飞吧!翅膀属于你
致中长跑运动员
倘若力量来自呼吸,呼吸来自生命
生命的真谛注释力量的永恒
呼吸的瞬间注释生命的价值
南无呼吸的艰难,力量的渐逝在此刻都可得到最美的解释
将这美坚持到底,即使失败,也觉得无怨无悔
将这美永驻心底,即使深锁,也永不会退色
所有的这一切,都将在心灵的空中,如彩虹一般
留下美的而永恒的瞬间
此生无悔
致长跑运动员
磨炼的是非凡的毅力,
较量的是超常的体力,
拼搏的是出类拔萃的耐力.
把长长的跑道跑成一段漫漫的征途,
听!呼啸的风在为你喝彩,
看!猎猎的彩旗在为你加油,
加油吧!
为了到达终点时那一刻的辉煌!
了不起啊
可以出现在比赛场上,在我认为是一件极为了不起的事,身边是一个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谁不会恐惧?但我仍会默默对自己说:“我能行!”微笑,喝彩,我都不会废弃,为实现那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目的!了不起啊,了不起!
像火焰一般--致运动员
你像火焰一样永不满足地燃烧着,消耗着,你发出的是光辉,丢弃的是灰烬。但你仍不满:快,还要更快更高,还要更高;远,还要更远。你有你的目标:用尽你的力量,只为更快、更高、更远、更强!
致全体运动员
天有无穷高,还有无尺深,世界有无限大。而此刻,只有这个赛场是展现你才华的地方。命运时刻掌握在你手中,相信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加油吧!为了胜利,努力冲吧。
赞运动员
少年不畏难,立志献五环,今日露锋芒,他日定得冠
广播稿作文 篇2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每当我听到这首歌,都会激情澎湃,我作为中国的炎皇子孙,一名幼儿“双语”教师,倍加感受到我们团结奋进,共创美好幸福生活的这个重大意义。
当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庄严写进党章时,当“科学发展观”春风般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就是这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号角,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弹指一挥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他的六十华诞。回顾这波澜壮阔的六十年,回顾这六十年的沧海桑田,许许多多的动人画面被永远留在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记忆深处。
新疆,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天山雄伟、草原辽阔、戈壁广袤,资源富饶,生活在这里的47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起用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新疆,形成了新疆多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中,结成的是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凝结的是各民族心手相连的真情实感。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党培养了我,现在我是一名幼儿“双语”教师,休息之余常常回家看望家人。当我回家时,看到一户户农民搬进抗震安居住房时的`灿烂笑容;当我看到一片片荒山被绿荫覆盖后的郁郁葱葱;当我看到一座座的工矿企业上空又重新拥有的蓝天白云;当我看到偏远山区小朋友拿着免费课本时的兴高采烈;当我看到免除税赋后农民的轻快身影,我才深深的体会到,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发展观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道理。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家和万事兴,有你也有我”,几十年来,新疆各族群众朝夕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有什么理由不感受到党和人民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呢?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有为抢救少数民族孩子而从自己身上取下13块皮肤的吴登云;有为抢救素不相识的汉族女大学生挺身而出的艾尼·居买;有为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江·吾麦尔无偿捐赠一颗肾的汉族女青年王艳娜;有新疆首届十大杰出母亲阿尼帕含辛茹苦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四个民族10个孤儿,这些事迹早已深深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精神传遍了天山南北,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新疆各族人民。
“7.5”事件的发生又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给我们都带来了生命财产的损失,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幸福生活。经历过“7.5”事件灾难后,更加增强了我们信念,坚决拥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要时刻牢记 “团结是金,稳定是福”的道理。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一块块砖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盖起万丈高楼;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存。这就是团结,团结可以铸就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
在如今的形势下,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将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将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如果在维护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中,做不了大海的滚滚波涛,那就做一股山间的潺潺溪流吧;如果做不了峰顶的参天大树,那做一棵河边的青青小草吧。让我们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保卫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和稳定的政治局面,一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乘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的浪潮,并肩携手、同心同德,共同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爱我中华,共创新疆辉煌的明天。
广播稿作文 篇3
〈实例〉一
联合国官员和专家对新都
中学人口教育工作十分赞赏
邱晋南 陈四益 陈至崇
本站消息:新都中学人口教育教师吴天海今天在他的办公室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告诉本站记者:联合国官员和专家对新都中学五年多来的人口教育工作十分赞赏。人口教育是贯彻“计划生产”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早在七十年代初,周总理就倡导在中学生中进行人口教育。1980年3月,根据我国政府与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签订的中学人口教育项目协定,新都中学被列为全国十所试点中学之一。五年多来,这所中学已经有1200多名高中学生系统接受了人口科学基础知识和人口政策教育。去年底,学生写的.5份专论被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教育处。
1984年3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口教育顾问沙尔马博士来新都中学视察,他作了这样的评价:“我对你们卓有成效的人口教育表示十分赞赏”。
去年10月16日。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审评小组全面审评新都中学人口教育工作后,一致表示满意。当审评小组成员海迪〃斯温德尔斯女士听了几位学生用英语汇报
学习人口教育知识的体会后,高兴地说:“我要把你们写的心得带回纽约,让我的女儿拿到学校去念,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你们”。
今年3月,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审评小组在给联合国的审评报告中写到:“政府官员、教员和学生的高度主动性是非凡的”。“那些教师和学生将人口教育的信息传递到他们的村庄,例如,劝说他们的亲属遵循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政策”。
今年9月23日。联合国计划开发署驻华代表孔雷风委托他的夫人访问新都中学后,称赞这个学校的人口教育搞得好,写下了热情洋溢的题词:“向新都中学学习”。
【广播稿作文】相关文章:
广播稿06-14
学校专用广播稿广播稿 学校11-11
运动广播稿11-24
春天广播稿09-05
经典励志广播稿11-17
防疫的广播稿11-23
英语广播稿05-21
考试的广播稿05-23
励志的广播稿05-27
文学广播稿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