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维立德树人教育模式研究》的课题开题报告

时间:2022-12-03 12:15:02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构建三维立德树人教育模式研究》的课题开题报告

  在生活中,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构建三维立德树人教育模式研究》的课题开题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构建三维立德树人教育模式研究》的课题开题报告

  《构建三维立德树人教育模式研究》的课题开题报告篇1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背景)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对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启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总体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立德树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协作,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营造共同育人的大环境。立德树人工程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统筹利用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阵地。教育部于4月25日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在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突出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出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维一体的综合德育模式,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立德树人”的文章最早出现在2008年11月13日《光明日报》上由李希影写的《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根本》,最早出版的著作是在2009年3月1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容铁慧编写的《立德树人:党的十六大以来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发展》一书,本书是对上海高校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的一种梳理、回顾和总结。全书以题记、正文、案例形成全文框架,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方式方法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合力机制建设、德育支撑体系建设,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概括总结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阐释论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方式、新经验。上海的德育教育实践值得我们学习,并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教育均衡发展战略。

  国内的“立德树人”研究停留在对实践经验和方法的总结,而关于理论研究的不够深入,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显示党对教育的重视,也暴露出来我们前一段德育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信息爆炸,全球化的冲击,人民多元化的思潮兴起都对我们统一思想,实现中国梦的理想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我们要坚定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核心价值观战领我们的思想阵地。进一步加强德育。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西方国家的德育就是指道德教育,而我国认为这只是狭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还包括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等。人类最初的道德规范是同其他社会意识规范是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的。西方的德育原意即近于习俗。因此德育最初为习俗教育,也即社会意识教育。到了近代,西方社会意识开始分化,形成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后,一方面同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并存,另一方面又渗透着政治、法律和宗教成分,于此相应,西方的德育,一方面从社会意识教育中独立出来,与政治教育、法律教育和宗教教育相互并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政治、法律和宗教教育的成分。中国则不然,我国古代就以“道德”蘘括各种社会意识,近代社会意识虽在分化中,但不充分,传统影响甚大,以致至今仍以德育包括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当今世界几个主要国家的德育概况如下:

  1、美国学校德育目标比较开放,呈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且是一种“大众型”的目标,强调健全人格和个人完善,政治性要求寓于学校德育目标之中。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力图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国精神、守法精神、具有健全人格和积极进取精神的美国公民。

  美国学校在德育内容方面,从整体上看是围绕公民教育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健全人格教育是美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以约翰·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被尊为美国的“官方哲学”,因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也是“个人主义”为第一的。拉斯、西蒙创立的价值澄清理论,谢弗的价值分析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与发展理论,柯文·瑞安的“5个E”理论都成为当代美国学校德育理论的基础组成部分。美国的德育采用全方位的渗透方式,不但注重构建德育大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而且在学科教学中也积极地贯穿德育的培养。美国的中小学都很重视历史课教学,把历史事实与学校中宣传的道德规范相印证。特别是美国发展史教育、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优越性教育,成为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同时,在其他的社会研究课程中也不时地给学生以危机感教育,以保证本民族利益最终不受损害,同时无形中向学生灌输人权、平等、民主、自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美国学校也很重视数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学,并常以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的名人轶事来激励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另外,美国学校在一些职业类的选修课程中(如,供销、商业、农业、工艺等)逐渐渗透市场意识和法制意识,努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美国公民。

  2、日本学校将德育目标表述为:“将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观念贯彻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具体生活中,为创造有个性的文化及发展民主社会及国家而努力,进而培养对和平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以培养人作为基石的道德情操为目的”。日本中小学的《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必须通过学校全体教育活动进行。道德课自不必说,各学科在特别教学活动时间里,也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进行适当的德育指导。为此,日本学校设有公民课、道德课、特别活动课、安全课、友爱课、垃圾课、环保课等,通过讲授、座谈讨论、班级指导、参观旅行、野外考察、社会实践等方法来进行德育教育。

  3、德国学校德育根本目标是要培植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灌输爱国主义教育。德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有:(1)个人行为的道德教育,包括礼貌、诚实、正直、纪律、劳动习惯等;(2)人际关系的道德教育,如群体观念、助人为乐、尊重他人的劳动、协作精神等;(3)社会和职业的道德教育,包括社会公德、爱护公物等。在学校教育中,这些德育内容主要是通过宗教教育和公民课实施的。同时,性教育也是德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德国学校德育以宗教教育为根本,在各方面都突出宗教信仰和教会的作用。宗教课是中小学的必修科目,其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道德熏陶和教化。为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德国各中小学尤其重视德国史、德国地理的教学,在各种德育教材中强调介绍德国民族英雄和著名科学家在国际上的贡献,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精神。此外,德国人认为,思想行为教育是一个综合工程,强调将德育贯穿于一切教学工作之中,除宗教课、伦理课、社会课等德育科目外,要求其他课程也应担负德育任务。比如,通过劳动课来培养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劳动习惯,通过教育课来培养集体观念、协作精神,通过经济课来培养社会和职业道德品质。而在培养人的尊严、责任感上,德国学校学科德育使得受教育者对工作、祖国表现出由衷的热情和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表现十分突出。

  4、法国的教育目标是,要使每个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本身潜在的能力并创造自己的未来。法国学校德育经历了一个从宗教教育到道德教育再到公民教育的过程。法国学校道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人权教育、民主生活、国家政体、爱国主义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法国学校道德教育主要采取以公民道德课为主,其他各科为辅的方式进行的。在公民课中主要进行个人道德教育、国家和社会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而在地理、历史、经济、美术、及体育、自然科学中也渗透和贯穿着德育的培养,强调学科课程在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真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中的作用。人权教育在法国公民道德课中占有核心地位,如在小学阶段要求儿童懂得做个新的公民,必须注重人身安全,尊重人类尊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同时,还应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通过建立民主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关于民主的良好体验,进而形成民主作风,这也是法国公民道德课的重要内容。公民道德课还包括在学生中系统地传授有关国家政治制度及其合理性的知识。此外,公民道德课还培养学生爱、勇敢、荣誉、正直、正义、宽容、仁慈、善良等品德

  5、英国和德国一样,学校德育或者说是宗教德育相当稳固,但没有专门的道德课,没有统一的德育制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只是在其他学科或活动中有些德育渗透。通过学校课程中所有学科加以发展,道德问题将在如在科学(涉及生活和死亡问题)、地理(环境问题)和历史(发展与忍耐问题)等学科中得到渗透和体现。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三维:三维立德树人指学校德育教育从校园延伸到社会、社区和家庭,让学生在不同的成长环境都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

  “立德”:立,树立。德,德业。树立德业。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清钱谦益《户科给事中孔吉授徵仕郎》:“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

  “树人”是培养人才的意思。出处:《管子·上篇·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例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德为才之帅”。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当今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少年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德育为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德育格局要从学校德育、家校互动和社会育人三方面进行建构;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崇高追求,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的最高目标、最终价值取向。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同时,全面加强和改进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学生纯真完美的心灵。加强学生心理辅导,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怀和帮助。认真发掘学科中所蕴涵的健全人格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涵育。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提供良好氛围。要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把学生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发展层次。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想。作为一种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崇高事业,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期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十八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关怀“每个”、培养“每个”,是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重大命题,是对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科学阐释,也可称之为是我们的教育理想。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使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志向的学生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都获得教育的成功,人人都能成才。

  教育关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千秋大计,我们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德树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是人们对教育进行有效实践而采取的一种教育策略的集合体系,其特点主要是体现出一定的程式。我们的“三维立德树人”教育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坚持重点突破,聚焦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集中攻关,重点推进。坚持继承创新,注重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拓,大胆试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四、课题研究假设和理论依据

  该课题的研究假设是:单一而又传统的学校说教德育是不会成功的,必须是三维或多维度的,“知、情、行”三者必须统一。三维立德树人是全方位的教育,包括学校育人,家庭育人及社会育人。三维的立德树人是可持续的德育,学生受到德育影响将是终生和持久的。

  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而又最鲜明的新概括。这四个方面辩证联系、有机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严谨的理论体系,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新要求,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新认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根据发展观理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及和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

  (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理论: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提出的,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而成型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自己的定位产生了很大影响,教师应该义不容辞的担负与行使教书育人的责任。它同时强调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凸现了对教师明确教学目的、掌握教学策略及方法的严肃而较高的要求。

  (3)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盛行于是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标和建构教育。

  五、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总结石门一中多年来推行“三维立德树人教育”经验,改变目前学校德育的单一刻板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研究与实施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

  (2)理论意义: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努力构建起“三维立德树人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能充实发展当前中学德育的理论和操作模式。本课题实施将为德育理论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六、研究思路:

  研究目标:

  1.完善健全德育管理体系及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互相沟通和协调的途径及办法。

  2、创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探索德育课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道德水平提升的积极影响,探索德育教育的工作模式。

  3、研究以学校为中心,家校互动,校区合作,建立完善的德育机制

  研究内容:

  “三维立德树人教育模式”立足学校实际,在理论架构上自成体系,在实践工作中成效显著。德育是我们在学校教育中特别强调但实施起来往往流于形式的一项内容。我校正在实施的“三维立德树人教育模式”具体实在,自成体系,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一)学校德育

  1.充分运用德育校本课程。学校组织编印了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校本教材:如《石门一中家长必读》、《石门一中学生必读》、《石门一中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等。《石门一中家长必读》囊括各年级班主任的治班策略、优秀班主任治班经验、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优秀家长教育孩子的成功做法、中学生常见违纪行为及其教育对策等专题,对指导广大学生家长科学、合理教育孩子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依据;《石门一中学生必读》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编印成册,高一新生军训时人手一本,人人过关检测,便利加强学生自主管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石门一中心理健康教育读本》解读青春期学生心理困惑,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

  2.校园文化引领德育。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伊始,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一致认为要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首先从塑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开始,对校园文化进行了全新布置。“严于管理、精益求精、激情满怀、开拓创新”的石门一中精神深入人心并落实到教师的教育实践和学生刻苦求学过程中。

  3.德育工作系列化。我们以德育实践为载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每月确定不同的德育教育活动主题:如生命教育、公民素养教育月、心理健康教育月、礼仪教育月、美德教育月和理想教育月等。根据每月的大主题再设置四个不同的小主题,坚持每周三活动课的德育主题活动,高三年级也不例外。德育专题设置清晰且层次分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题之下的课程设置上,举全校教师之力,尤其在班主任和学生科老师的仔细甄别、反复权衡基础上,选择小、亲、近、实的德育专题素材,在创新思维指导下编写规范、系统的德育主题教案,作为学校正向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德育主题课程的目标设定上,不以单纯的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课程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内化为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在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实施中,通过科学的课程结构和有效的德育主题课堂教学,把社会的积极价值导向和学生的人生发展课题相结合,启发主体的德育实践。通过施加系统、持续、有效的德育影响,让学生不仅在高中三年能有良好的道德表现,而且更能对其未来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德育主题课是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正向影响力的主要渠道的话,那么,这一渠道也不是整齐划一、没有任何灵活性的规定动作。在我校的德育教学主题的安排上,规范与灵活处理得很好。学校每月确定主题,同时也充分考虑年级、班级情况的`不同,注重其自我设定或选择(自行申报),这样既解决了德育主题课缺乏实质内容的问题,又可以兼顾班级具体情况的不同给予班主任自由支配的教育内容,调动基础德育实践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家校互动:

  家校互动的运作主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课堂、家长论坛等形式来沟通、整合家校资源,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此,学校成立了班级家长委员会和各年级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每学期设定各年级家长开放日,请家长委员会成员到校观摩学校各项活动,并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家长课堂上,学校还邀请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为广大家长传播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讲解青春期孩子生理、心理特点,孩子们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基本策略,生命教育基本常识及亲子沟通艺术等。

  (三)社会育人:

  1.社会资源是学校开放办学的必需资源,社会实践的过程渗透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德育依托并融入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当中,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转变具有积极的影响。利用社会文化团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使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相协调的有效办法。

  2.学校主动加强与社会职能管理部门的联系,充分利用社区职能管理部门的教育力量,这是使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相协调的必要条件。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的教育情景中,行动者本人或与他人合作,以改进教育行动为目的,以教育行动为研究对象,运用各种教育研究方法进行的综合性研究活动。本课题之行动研究是指对“立德树人”这一行动的研究,它以学校德育教育实际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参加课题教师要边研究边行动,边行动边研究,既注重研究结果,更强调研究过程,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总结,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研究和实施课题的能力。

  2、经验总结法: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摸索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研究主要以教育经验总结法为主,着重于德育序列化的活动内容研究,辅之以文献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学习借鉴外校先进德育教育经验,结合本校活动主题目标,确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法、手段形式、机制和评价体系。

  3、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文献法的提出课题或假设是指依据现有的理论、事实和需要,对有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或重新归类研究的构思。研究设计首先要建立研究目标,研究目标是指使用可操作的定义方式,将课题或假设的内容设计成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可以重复的文献研究活动。

  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

  目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德育的实效性、教师的师德培训,德育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德育管理的可视化和德育本土化问题。

  课题的创新:一是理论创新:提出德育要本土化的问题,即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要充满自信;二是方法创新:德育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师德培训是立德树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三是系统创新:德育教育的有效模式问题,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实现全方位的系统德育实施。

  七、课题研究人员及任务分工

  课题研究队伍:本课题研究小组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7人,其中1人为正高,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2人。

  研究经费预算:本课题研究每年计划投入1万元,设备购置1万元,人员培训8000元,订购书报刊物2000元。同时根据需要追加课题经费。

  研究任务的分工:

  1.本课题的指导专家

  覃道炳(石门县教育局教研室课题负责人)

  2.根据课题需要,分成四个子课题

  师德示范子课题由唐汇元、向言振负责,家校互动子课题由周常元、李承虎负责,心德互育子课题由田乐、陈振华负责,社会育人子课题由孔二虎、郑孝勇负责。论文集编辑由杜登军负责,课题研究报告由侯宏泉、杨军负责,课题资料收集整理覃健健负责。

  课题研究预期的成果:1.论文集、2.研究报告、3.课件。

  八、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1、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2月-20xx年5月

  组织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和主要参加者进行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协调关系,争取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收集有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树立先进的德育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开展对课题研究的理论培训。认真理解方案和计划,对养成教育活动序列分年级阶段编制调查问卷,做好项目分工,采用多种形式调查了解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设计达到主题目标的方法、形式和途径,写出分析调查报告。做好个案及活动项目检测的有关资料及各年级主题资料档案的准备和分类整理。

  2、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6月-20xx年6月

  确定实验对象和活动主题,分年级确定实验班级和参照班级,制定各主题活动实施办法和评价机制,采取多途径、多种方法进行相关主题活动,并对活动情况、效果,作出具体记录或情况调查,观察跟踪记录,进行阶段活动检测与反馈,总结阶段性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经验,进一步充实和修改石门一中《学生必读》,开办新一期家长学校,完善《家长必读》手册,定期开展课题经验交流会,对各子课题研究绩效进校内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树立典型班级和文明标兵,研究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论文和总结形式形成阶段性成果,为研究积累材料,着重探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发展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3、课题中期回顾与总结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总结前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回顾前段工作的优与劣,寻求解决前段工作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的解决方法,调整工作重心,以利更好更顺利的开展工作。

  4、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6月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整理资料、分析结论、总结实验成果,编写《构建三维立德树人教育模式研究活动成果汇编》。重点进行德育内容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推广优秀德育成果。

  学校积极争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支持,发挥省重点高中的示范作用,将研究成果向县内外其他中小学推广,不断扩大辐射面积,促进我县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审评价验收课题成果。

  《构建三维立德树人教育模式研究》的课题开题报告篇2

  一、课题研究主要过程和活动

  1.领导重视,成立机构,明确责任,全员参与。

  为使《“五会教育”为抓手构建三维立德树人教育模式行动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使课题研究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学校将本课题研究作为重要事情来抓,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2.做好课题研究主要活动设计。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做好课题的申报和论证。

  (2)组建课题组,商议研究计划。

  (3)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组成员开展关于研究方法和有关理论的培训。

  (4)撰写开题报告和召开开题会。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9月。

  (1)开展问卷调查和有关测试。

  (2)进行理论培训和科研方法培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开展各项主题实践活动和专题研讨活动。

  (4)进行阶段性小结,做好自我评价与反思。

  第三阶段:课题中期回顾与总结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3月。

  总结前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回顾前段工作的优与劣,寻求解决前段工作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的方法,调整工作重心,以利更好更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9月。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整理资料,分析结论,总结实验成果,编写《“五会教育”为抓手构建三维立德树人教育模式行动策略研究成果汇编》,推广优秀德育成果。

  二、课题研究计划与执行情况

  1.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2.班主任培训常做常新。

  3.常规工作扎扎实实。

  4.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5.办好家长学校。

  6.关注弱势群体。

  7.加强常规工作的管理。

  8.抓好养成教育。

  9.加强科普教育,利用劳动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种植科学教育,开展好学生的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10.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三、课题研究变更情况说明

  本课题于20xx年4月正式立项成功,课题研究负责人、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没有变更。因人员工作的调动,将原来课题组成员马丽、赵丽巍、宋新艳、秦秀云、孙玉红、刘平等6位更换为汝新、邹乃辉、赵丹丹、齐月梅、李长盈、朱雪佳、张彦霞。

  四、主要成果及成效

  经过三年的'课题研究,我校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家长学校建设》《加强法制宣传, 构建和谐校园》《立德树人课程育人》《以“三结合”为媒,实现依法治校》《坚持知行合一,在实践上下功夫》在市区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1.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

  2.建立德育活动的基地。

  3.科研成为辐射的中心。

【《构建三维立德树人教育模式研究》的课题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1-24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2-25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通用06-22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5篇)12-03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5篇07-26

教育课题开题报告12-19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通用15篇12-23

幼儿园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2-08

课题开题报告07-23

小课题开题报告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