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的课程探讨论文

时间:2024-07-22 23:36:5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秦始皇兵马俑》的课程探讨论文

  一、教材分析

关于《秦始皇兵马俑》的课程探讨论文

  《秦始皇兵马俑》属于三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19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呢,因为前一节课中国彩陶欣赏,学生已经初步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的活动方式体会古代人民的思维方法了,所以这一节课对学生来讲难度不在于自由抒发情感,而是如何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课堂内容占据4个版面,具有容量大、内容丰富的特点,由此我制定了以大壮之美为主题的单元课式的教学策略。我从线条出发开展我的第一课,第二课了解千人千面,第三课认识铜车马。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代雕塑俑群,是人类迈向写实性雕塑时期的重要转折点。“它气势浩大、雄伟,人物神态刻画生动、多样化;其艺术形式壮丽又细腻”。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作品作为陪葬的功用,具有纪念性价值,更新了人们对于秦王朝历史、文化的认识。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学生了解秦代美术的重要内容,应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学习兵马俑的形式美、艺术美。学生通过对“物象”的知觉,逐步以自己的主动思维进行审美认知,发展自己独特的审美判断力。在第18课中国彩陶体会原始先民的精神世界和追求之后,步入秦代追求“大壮之美”的宏伟文明,初步感知、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艺术的产生、表现形式以及造型方法、制作工艺,对秦始皇陵兵马俑丰富的文化意蕴进行初步体验、领悟和了解。

  二、学情分析

  根据我对我的学生的了解,他们不但可以大胆地表达感受,并且具备用简短的话描述作品的造型和色彩特点的能力,即使有些同学对这方面掌握的不是很好,也仍然可以通过讨论等方式感受到作品的造型、色彩特点,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列为初步了解作品的形式美,教学难点是在了解形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兵马俑的艺术美。形式美和艺术美都属于美的范畴,经过历史积淀的形式美,就成为一种植根于人类社会实践的“有意味的形式”。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对欣赏评述领域提出的目标,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本课所指的艺术美即是物化在艺术形象中的民族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学生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逐渐学会从多角度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同时根据新课标对3~4年级欣赏评述学习的要求,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感知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俑坑形制,获得整体性感受,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宏伟壮丽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所体会。

  2.初步欣赏单个兵马俑的面部神态,分析雕刻线条运用的动势,能够用语言或文字对兵马俑的表情进行描述,讨论艺术表现中情感赋予作品的意义或内涵。

  (二)文化认知与理解

  1.初步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在秦文化中的内涵。

  2.尝试感知兵马俑群雕与秦国精神需求的关联,体会和逐步理解兵马俑雕塑中蕴含的人类对自我力量的认同。

  (三)知识与技能

  1.初步欣赏秦始皇兵马俑雕塑的造型,学生感知直线的线条魅力,认识到线条、形状构成的兵马俑的艺术特征。

  2.学生通过对兵马俑面部神态的感知,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群精细的雕刻手法。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作品中所体现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学生在了解形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秦始皇陵兵马俑所具有的艺术美。

  四、版面分析

  在本课中涉及到兵马俑建造的历史背景、俑坑的形制等知识点,一经验唤起、探讨交流。我以“你曾去西安看过兵马俑吗”为单元课第一节的第一个问题,通过三个不同角度的全景图片,让学生对兵马俑有一个宏观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会让我的学生谈一谈对兵马俑的感受。将课堂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下来我将遵循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开展我的新课,从宏观感受开始,我出示三个俑坑图片,通过讲解法、演示法让学生能够宏观了解兵马俑的规模。二、欣赏对比、探寻规律。我的学生通过单个兵马俑与整体进行对比,进一步体会兵马俑雕塑的规模宏大。体现了大壮之美的古代审美思想。学生通过宏观欣赏初步体会秦始皇陵兵马俑宏伟壮丽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进一步的学习铺垫。

  本课中涉及到的兵马俑造型的知识点,我总结为直线造型,运用体验法、图像分解法等让学生进行深入感知。首先,置换思考、体验交流。我为他们念了这样一段诗句,由此请学生体验兵马俑是什么性格呢。什么样的线条适合他呢?我会列举出几种设想,比如直挺的线条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歪歪扭扭的线条会有什么效果,或者是有一定厚度的线条呢?在学生心里有了一定的想法之后,请他们用陶泥来表达出两种不同感情的线条。体验结束,用语言描述他们作品中对兵马俑线条的理解。有了上两种体验后,请两位学生模仿兵马俑的动作,以此来体会线条的刚直之美。学生通过体验,深化对秦始皇陵兵马俑艺术表现形式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对课堂中学科问题理解得更深入。其次,深入比较、升华认知。我进行个体分析和局部分析,请学生分别体验衣纹、神情运用的线条。这是一个全身的站立俑,我将局部放大,再用线条标识出衣纹的褶皱,学生顺着我线条观察会发现,衣纹线条的直硬。接着另一个兵马俑,我运用同样的方式,标示出他下摆的线条。运用图像分解法我分别解构出面部的眉毛、胡子、嘴巴,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兵马俑简洁、硬朗的线条。整个步骤我都运用图像分解法和比较法来完成我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兵马俑的直线造型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作品呈现的意味。

【《秦始皇兵马俑》的课程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教师教学的评价反思探讨的论文11-27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探讨论文11-15

农商银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探讨论文08-14

生态环境保护中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探讨的论文08-29

远程探讨工作总结09-18

课程顾问完整简历范文10-17

课程顾问的自我介绍11-22

课程设计开题报告11-29

课程顾问工作述职报告09-04

论文致谢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