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质主义者的探讨论文

时间:2022-10-26 19:11:5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本质主义者的探讨论文

  一、从反本质主义到本质主义

对本质主义者的探讨论文

  “大约三十年前,在《文学理论:导论》当中我曾提出一种坚决的、关于文学本质的反本质主义 观点。彼时我坚称文学是没有本质的。那些被命名为‘文学’的写作并没有一个或者一组共同的属 性。尽管我还会捍卫这一说法,但如今我比过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唯名论并不是实在论的唯一替代物。但这并非导致下列说法:文学没有本质,故而这个范畴根本没有合法性。

  三十年前说文学没有本质,三十年后改口说文学并非没有本质。文学到底有没有“本质”呢?或者,三十年前的“本质”和三十年的“本质”含义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其实,三十年前的“本质”是一种“共同特征”或者“共同性”,当时的伊格尔顿说: “在由于各种原因而被称为‘文学’的一切中,想分离出一些永恒的内在特征也许不太容易。

  事实上,这就像试图确定一切游戏所共有的唯一区别性特征一样地不可能。文学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所有被称为游戏的活动并没有什么共同特征,所有被称为文学的作品也无法归纳出共同特征,因此文学是没有本质的—这种说法显然借鉴了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说,因为所有被称为游戏的活动也没有什么共同特征。类似地,斯坦利.费什认为:‘所有虚构作品并没有某个或者某组共同特点,后者是虚构作品成立的必要与充分条件”..赫希认为:“文学并没有展现出共同特征,它们并未能被定义成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种’(在反本质主义者们看来,被称为文学的文字作品并没有什么共同拥有的本质属性,而没有本质属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若按上述诸人的逻辑,本质的存在优先于事物的存在本究竟是实体还是概念?

  二、伊格尔顿眼中的本质主义

  在西方哲学史中,‘本质主义”一词的出现是相当晚近的事,与后现代的“反本质主义”思潮密切相关,大体七‘本质主义”是去寻找事物的“本质”来把握外部世界“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认定并相信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深藏在其外在形态之中的本质,从而把揭示事物的本质视为哲学认识的目的,把反映事物本质的知识称作真知识,而视其他知识为意见或谬误。照此看来,认识的任务就是去发现本质,比如柏拉图发现了“理念”、黑格尔发现了“精神”、弗洛伊德发现了“欲望”,这些都可以在认识论上归入本质主义,因为这些人都把引号当中的范畴视为反映了事物之“本质”的真知识。这种观点认为,纯粹知识或“科学”的任务是去发现和描述事物的真正本性,即隐藏在它们背后的那个实在 本质。柏拉图尤其相信,可感知事物的本质可以在较真实的其他事物中找到,即在它们的始祖或 形式中找到。其后有许多方法论本质主义者,例如亚里士多德,在这一点上虽然和他并非完全相 同,但是他们都和他一样都认定纯粹知识的任务是要发现事物的隐藏本性、形式或本质。

  所有这些方法论本质主义者都和柏拉图一样认为,本质是可以借助智性直觉来发现并识别出来的;认为每一本质都有一个专门的名称,而可感知事物则按该名称来称谓;认为它是可以用语词来描 的。对事物本质的描述被称为“定义”。在波普尔看来,本质主义是一种认识论,把握事物便是去把握事物背后的“本质”,本质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每个本质都有一个名称,可以用语词来描述,它是命名可感事物的根源,事物的定义就是对事物本质的描述,掌握了事物本质,进而就能够掌握可感事物,因此,在这一重意义上,本质表现得更像某种“实在之物”:理解事物,必先理解其本质,这是认识上的简化,可这种简化让人们误以为本质存在于事物之前。如果不理解本质,人们就会被具体性、个别性所迷惑,抓不住事物的特征,从而无法掌控之。由是可知,事物的本质本来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语词,为事物下定义的时候要用到它,但如此人们就会在逻辑上假定本质优先于事物而存在,进而错把这个所谓的“本质”误认作某种实存的“实在”,这才是本质主义带给我们的真正迷思。 不同的哲学家假设了不同的“本质”,我们重点讨论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主义观①。显然,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更加关注现实世界而非理念世界,后者是柏拉图自己头脑中的设想,是一种思维逻辑的产物,只是柏拉图自认为这个理念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本质主义倒很类似于前文所述的斯坦利·费什和E. D.赫希等人的观点,这一批人的逻辑是这样的:只有理念世界存在,现实世界才是存在的;同样,只有本质存在,事物才是存在的。本质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着,头脑中的事物仿佛是实存事物的前提,用定义表述出来的本质决定了事物的存在。

  然而,亚里士多德“本质主义”的依据是“现实世界”,这一点与柏拉图不同,后者认为本质不在现实中,而存在于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主义与分析哲学为代表的现代本质主义也有所区别,现代的本质主义在逻辑上设定了各种各样的“可能世界”,把本质问题视为语言逻辑问题来讨论,但亚里士多德“本质主义”关注的是认识论问题,并非语义逻辑问题,前者研究“本质”是为了得到一种关于现实世界的真知识,并不是要讨论语义逻辑问题。可后现代主义反对的“本质主义”恰恰不是基于语义逻辑分析的现代本质主义,而是从亚里士多德、培根到笛卡儿以理性为中心的传统形而上学,这也正是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表示不满的根源所在。

  三、亚里士多德‘本质主义”给伊格尔顿的启发

  按照所谓的“本质主义”思路,认识到本质,就可以将这类事物和那类事物区别开来。在文学研究当中,理论家们试图去完成的,便是找到某个或者某组把文学和其他写作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故而,有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本质便是不同个体,或者某类个体之间的共同之处”[9],本质在这里被称为共同之处或者公约数,如果说此时的“本质”属于个体之特征,只不过为不同个体所共有,那么,这种本质就属于“共同性”或者“普遍性”。这种等同于共同性的“本质”难道不是亚里士多德的意思?答案并非显而易见。

【对本质主义者的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与学科探讨论文11-04

校园卡数据构建用户的数字行为探讨论文08-23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探讨论文11-15

论文写作时间11-03

科技论文写作07-20

论文开题报告07-01

论文答辩评语11-06

毕业论文致谢11-04

旅游论文开题报告12-13

论文写作开题报告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