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民族声乐与美声声乐的融合探讨论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开始了高度融合,声乐文化也加入了这次大融合。民族声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化,受到外国美声声乐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作为一名声乐教学者,研究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的融合,能够加深对两者的认知和理解,推动两种声乐在中国的发展。
一、民族声乐的演唱和教学方式
(一)民族声乐演唱概述
从广义上讲,民族声乐是指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民间山歌、小调、戏曲、民间歌曲等多种声乐形式。中国民族声乐源远流长,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题材、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等都会有所差异,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族声乐艺术;不同的地区孕育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乐作品,丰富了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风格,仅以汉族民歌为例,就有北方民歌、南方民歌、东部民歌和西部民歌之分,在演唱风格方面也很不相同,或高亢、或细腻、或温婉、或嘹亮。
从狭义上讲,民族声乐特指我国在建国后,由一批知名的声乐表演艺术家和声乐教育家在继承民族声乐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美声唱法形成的一套针对我国民歌演唱的声乐教学体系,也被称之为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是对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中的山歌、戏曲、民歌演唱精华的继承和发扬,根植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艺术特点、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的综合体现。民族唱法声音淳朴、情真意切、歌声清脆,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和特点以及一套科学完整、系统权威的声乐体系,对推动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民族声乐的教学方式
民族声乐根植于我国的传统戏曲、山歌,有着一定的演唱技法,注重气息的训练、共鸣腔的使用、高位置的声音、咬字吐字和舞台表演等相关训练,在继承传统民族声乐唱法精髓的基础上,借鉴美声声乐唱法中科学系统的发声方式,使得民族声乐在教学上向更科学、更系统、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二、美声声乐的演唱和教学方式
(一)美声声乐演唱概述
美声声乐演唱产生于 16 世纪的意大利,起源于西方古典声乐传统唱法的发展,意大利称之为“BelCanto”,即优美的歌唱,经历了 17 世纪的迅速发展,在18世纪达到了顶峰,随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与流行,成为了人们最喜爱的歌唱艺术形式之一。美声声乐演唱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与完善,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演唱特点,即嗓音自然优美、声音均匀统一、音色华丽、演唱技巧具有高难度,并形成了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狭义的美声声乐演唱特指作曲家多尼采蒂、罗西尼、贝里尼等人所处时代的作品、演唱风格、歌唱技巧、表演形式等形成的歌唱艺术。广义的美声声乐演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指以意大利歌唱发声技巧为基础的一切歌唱形式,包括清唱剧、歌舞剧、音乐剧的咏叹调。虽然美声声乐演唱有多种歌唱方式,融合了多个国家的语言特点和审美情趣,但是对基本发声有着一致的要求,即声音圆润、持续稳定、音色华丽、具有穿透力,形成了刚柔并济、灵动柔和的演唱风格。
(二)美声声乐的教学方式
美声声乐演唱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科学、系统、完整的理论与教学体系,因此在教学上有章可循:重视气息的使用、共鸣腔的使用、高位置的声音训练,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提升学生的个人表演气质。
三、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演唱上和教学上异同
(一)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在演唱上的异同
1。民族声乐与美声声乐在演唱上的相同点
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演唱最大的相同点是统一的发声方法,两者都采用了科学的发声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深沉的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演唱都采取较深位置的呼吸,以发出深沉的声音、获得完美的音质。民族声乐演唱要求气沉丹田,再冲冠于顶,美声声乐演唱要求胸腹式联合呼吸,将气息沉下来,两者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声。追求通畅的声音和完美的声音。民族声乐演唱和美声声乐演唱都追求声音的通畅,要求放松喉头,以产生良好的共鸣效果,使声音达到统一。民族声乐演唱和美声声乐演唱都追求声音的完美,通过扩大音域以发出完美的声音。
高位置的声音。民族声乐演唱借鉴了京剧的唱法,追求高位置的声音,美声声乐演唱同样要求高位置的演唱,要求以良好的共鸣和深沉的呼吸为基础,可见两者在声音安放方面是相同的。
心理素质。民族声乐演唱和美声声乐演唱都要求演唱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积极乐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声情并茂地演绎音乐作品,以展现出作品最完美的状态。
2。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在演唱上的不同点
虽然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在唱法上有着一致的发声方法,但是两种演唱作品的表现形式、表演风格、语言特点、情感表现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演唱上具有一定的差异。
气息。民族声乐要求发声亲切自然,追求原生态的演唱风格,呼吸上以胸式呼吸为主,强调气息从小腹到上口腔形成一个畅通的管道,发声集中,声音自然洪亮。美声声乐演唱则要求将气吸入肺部后,扩张胸腔和腹部,产生巨大的共鸣腔,以追求洪亮的声音、饱满浑厚的音色。共鸣腔的使用。民族声乐演唱只使用部分共鸣腔,以民族语言为发声基础,行腔韵味无穷,而美声声乐演唱则使用上下全部的共鸣腔,以腔行字、以腔带情,实现共鸣的效果。
喉头打开方式。民族声乐演唱要求喉头向上、发声管道短小、喉咙打开程度小,使发出的声音集中、明亮、柔和、细腻;美声声乐演唱则要求喉咙全部打开,从喉头、咽腔、鼻腔到头腔形成一个共鸣腔,拉长发声管道,使得声音饱满浑厚。
咬字吐字。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在演唱上都要求字正腔圆、咬字吐字清晰,但是由于两者演唱的语言不同,带来了在咬字吐字上的差异。民族声乐演唱追求行腔运腔,发声靠前;而美声声乐演唱在咬字吐字上内敛,发声靠后。
(二)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在教学上的异同
由于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在演唱上的差异,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都有所不同。
1。民族声乐与美声声乐在教学上的相同点
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都是声乐表演的一种,在演唱过程中都需要演唱者展现出美感,这也是声乐表演对演唱者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这两种演唱形式的教学中,声乐教师都会教演唱者优雅的站姿(收起下巴、肩膀和胸部放松、双脚分开、身体重心向前)、饱满的精神、积极的状态、真挚的情感、准确的发声、清晰的吐字等。
2。民族声乐与美声声乐在教学上的不同点
呼吸训练。民族声乐演唱和美声声乐演唱都要求深沉的呼吸,两者在呼吸训练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例如:训练时常采用“打哈欠”“闻花”的形式让学生体会缓慢地吸气,用“吃惊”的脸部表情让学生体会快速吸气;用均匀吹蜡烛或均匀发出“嘶”的长音来训练呼气;用“吸着唱”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横膈膜如何保持气息,并用吸中有呼、呼中有吸的形式来感受气息的流动性。但是由于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在演唱上对呼吸深度要求的差异,美声声乐教学中会注重保持更深的气息位置。
共鸣腔的运用。民族声乐演唱只使用部分共鸣腔,主要集中在口腔、鼻腔和头腔,发音靠前,重视咬字和行腔技巧,因此教师在指导共鸣腔运用时,要求学生放松喉头、抬起上颚,体验口腔、鼻腔和头腔形成的共鸣效果,通常使用元音“i”体验共鸣位置,以“大笑”感受上提的笑肌,以产生更好的共鸣效果。美声声乐演唱则使用全部的共鸣腔,从头腔到腹腔形成一个完整的腔体,实现高音、中音和低音的演唱,因此在训练时,采用“半打哈欠”的方法感受共鸣腔的打开,并且喉位下置、上颚拱起,形成通畅的发声管道。
发声要求。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演唱都要求高位置的声音和共鸣腔的使用,但是民族声乐演唱的发声管短、声带拉紧力量大、声音明亮,在教学上通常采取“打哈欠”的形式,使发声靠前,而美声声乐演唱发声管较长,在教学中强调声门的闭合作用,减少声带的拉紧力量、减少肌肉张力、增加肌肉弹性,以发出舒缓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同时应当避免拉紧声带,避免呼吸僵硬、共鸣失效、声音失色。
吐字要求。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演唱的最大差异是吐字,在教学上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民族声乐演唱以汉字为基础,汉字包含字头、字腹、字尾,吐字时舌头前部用力强调子音或声母,以获得字正腔圆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上讲究字头、重视元音的定位,要求位置准确、发音清晰,追求归韵,更追求句子的连贯,要兼顾两者,不能顾此失彼。美声声乐演唱以元音发音为主,辅音为次,咬字时追求元音连贯、辅音清与轻,以腔行字,要求在同一腔体和连贯的气息中换字。
舞台表演。民族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以亲切生动的表现形式,优美、灵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作品,因此,教师在教学上会注重手、眼、身、法、步的训练,并要求学生学习戏曲知识,而美声声乐演唱则更重视内在修养,以内在的真情实感感动观众,而对肢体语言的要求则比较少。因此,教师会注重对演唱者艺术修养的培养,使他们具备西方美学知识的素养,展现出优雅大方的姿态。
四、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的深度融合
民族声乐和美术声乐在演唱和教学方面都具有许多差异,但是两者在演唱和理论基础方面都有共通点,这为两者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
(一)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演唱上的深度融合
1。美声声乐对民族声乐的借鉴与融合
美声声乐作为西方演唱形式,传入中国后,在保持基本演唱技巧和方法的基础上,适当地吸取了民族声乐的技巧和精髓。芭蕾舞音乐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是这一时期美声声乐与民族声乐有机融合的优秀代表作品。美声声乐演唱在中国深入发展,与民族声乐进行了深度融合,逐渐形成了民族化唱法、美声化歌唱风格的中国美声唱法。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批的优秀歌唱家,有朱淑安、戴玉强、刘威葳、应尚能等,形成了中国的民族美声学派。
对润腔的借鉴。民族声乐演唱的主要特色是行腔韵味,追求腔、字、声、情这四者的统一。民族声乐演唱中在润腔方面具有极高的技巧,需要通过音色、音高的转换来实现,还要使用滑、擞、颤、假声等方法,增强声音的表现能力和情感的表达,美声声乐演唱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借鉴了民族声乐的润腔技巧,以提升声音的表现力。
对韵味的借鉴。民族声乐演唱追求“淡、远、静、空”的韵味美,意味深远和较高的情感境界,形成了民族声乐独特的演唱风格。民族声乐的韵味是建立在行腔、咬字和风格的基础上,具备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美声声乐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民族声乐演唱韵味的借鉴,以增强自身演唱的韵味。
对意境的借鉴。民族声乐演唱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遵循写意的原则,追求情景交融,要求演唱者的演唱风格要与作品的审美情趣相一致,相得益彰,演唱者对作品进行二次演绎,以引起观众的共鸣。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体现出了中国人深沉、内敛、含蓄的性格特点,因此,美声声乐演唱在中国的发展和融合阶段,应当遵循中国传统的写意原则,营造出演唱的意境。
2。民族声乐对美声声乐的借鉴与融合
相较而言,美声声乐有着比民族声乐更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因此民族声乐通过对美声声乐演唱技巧的借鉴和融合,逐渐形成了一套关于发声和共鸣的完备理论。在演唱技法上,民族美声唱法发声管短、共鸣腔靠前、声音明亮,能够表现出欢快的演唱风格,但在表现悲痛的情绪时就稍显不足,力度不够、表现力不够丰富。此时,民族声乐借鉴了美声声乐的演唱技巧,运用更大的共鸣腔,加长发声管、下沉气息、加大声音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沉痛的情绪。民族声乐对美声声乐发声技巧的借鉴和融合,扩大了音域,完善了民族声乐理论,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歌唱艺术家,如金铁霖、沈湘、宋祖英、谭晶,谱写了民族声乐的新篇章。
对咬字吐字的借鉴。美声唱法的咬字重视元音的统一连贯,强调柔和性,咬字有力、圆润集中,将咬字与声音完美融合,美化了声音,使声音连贯自然、转换时不漏痕迹,而民族声乐的演唱咬字不清、声音偏厚、转换生硬、痕迹明显,影响韵味的传达。因此,民族声乐演唱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咬字吐字训练方法,增强咬字吐字技巧。
对混声唱法的借鉴。美声演唱具有真音、假音混合的演唱特点,气息通畅、声音饱满圆润。混声唱法是美声声乐演唱与其它声乐演唱最大的区别,也是美声声乐演唱最大的特点,民族声乐借鉴了美声声乐的真假混音的唱法,充分调动共鸣腔,增强高音的柔和优美和穿透力。
(二)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教学上的深度融合
随着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在演唱上的深度融合,新的作品大量出现,更多的人参与到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演唱中。因此,声乐教学者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着适应我国国情的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面,教师积极学习美声唱法,并在实际演唱中运用美声唱法演唱民族歌曲,使声音通畅浑厚,富有时代感和民族感。教师以身作则,将对美声唱法开放包容的态度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积极地学习美声声乐演唱方法。在演唱技法的教学方面,教师教授民族声乐时,在保留传统戏曲的吐字咬字、气息运用的基础上,注重对美声唱法中混合腔体的训练与使用,以扩大音域、增强音色,使声音更富立体感、可塑性,提升演唱者的歌唱能力和表现能力,这样就使得民族声乐演唱比传统的民歌演唱更加甜美、亲切,减少了粗犷、豪放感,增添了更能打动人心的情感,增强了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效果,深受现代人的喜爱。此外,美声声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进入了更深层次的阶段,呈现出多样的内容、风格和形式,在我国目前的声乐教学中也有所体现,多样化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正被运用于目前的声乐教学中,使得我国声乐教育迸发出更强的生机与活力。
五、结语
民族声乐演唱和美声声乐演唱都是声乐演唱的形式,既有一定的共同点,也有明显的差异。在新时代,民族声乐演唱和美声声乐演唱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从而能够使民族歌曲走向世界,美声歌曲更具中国特色。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应深入分析这两种唱法的异同点,并相互借鉴,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推动我国声乐演唱事业的蓬勃发展。
【民族声乐与美声声乐的融合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声乐工作计划09-07
高校教师教学的评价反思探讨的论文11-27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探讨论文11-15
农商银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探讨论文08-14
生态环境保护中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探讨的论文08-29
远程探讨工作总结09-18
民族团结自查报告09-28
论文致谢05-20
论文致谢范文11-24
论文致谢简短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