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它贯穿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摸索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不断提高科学素养,为投身未来的事业奠定基础。
一、科学探究的含义和特点
探究的含义是探索和研究。究其根源,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引导,亲历和体验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相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理解科学本质,挖掘智力潜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而非机械记忆探究的结果;重在收集数据,多方寻求答案,而非繁杂无意义的计算;重在对结果客观科学地评价,而不要迷信于权威。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中学生的探究活动虽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不同,但基本环节是相似的,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收集事实数据与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二、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
探究式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与科学探究有所不同:科学探究中探究者并不知自己的探究结果,而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有着明确的.探究结果;科学探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远比探究教学的情境复杂,无关变量特别多,而探究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无关变量较少;大多数科学探究活动都以结论的得出而告终,而探究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挖掘教育的价值。探究教学的实质是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方式,得出结论。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各个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选择好科学探究内容,安排和设计好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要努力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多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加强研究性习题的开发设计,实现教学双赢;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重视生活体验及社会实践,多方积累知识;打破传统,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课外探究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计划,自主开展探究过程。在选择课外探究内容时应该倡导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可以设立一个“探究问题征集箱”,鼓励学生把生活或学习中的问题写出来,定时汇总,向学生公布,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条件支持等实际情况集体讨论确定探究内容,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探究课题,自主组建小组进行探究。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方案的实施进展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三、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以主导者的身份、以知识的先知者的姿态向学生传授知识,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直接接受已有的知识,使得学生受到的控制太多了,他们不得不跟着教师一起走,尽管这些东西自己可能不一定需要。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成为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资源的供给者,角色从主导者转变为主持人,从确定者转变为预定者,从反馈者转变为评价者;学生则由听众、观众变为发现者,。教师要承认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信任学生中潜藏着极大的智慧和才干,只要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做,只要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自由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探究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前准备的材料,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程度,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四、科学探究中应克服的问题
1.片面追求探究形式,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表现为学生在老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探究,整个过程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老师给学生设计统一的实验、统一的方案,让学生得出统一的结论,整个探究过程整齐统一,标准化行动,学生毫无自主性可言,这种探究实质是“满堂灌”的翻版。
2.注重探究结果,淡泊探究过程。表现为对探究过程轻描淡写,把教学重点还是放在探究结果上。杜威说过:“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这一论断足以说明探究过程的重要性。造成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认清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和任务,出现了理念上的偏差。
3.探究课堂的开放性取代了老师的指导性。表现为老师一旦设计方案定下来,便认为自己的任务完成了,于是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一概不问,探究过程“放羊式”,或变成几个精英学生的探究。这一误区的形成是教师没有把握好开放性和指导性之间的关系,开放性和指导性是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总之,探究式教学日益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对学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对教师却是极大的考验。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探究式教学中蕴涵的思想,尽快转变教育观念外,还应该根据探究式教学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才能使探究式教学有效地实施。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既可以实现教学目标这一集体利益,又可以让学生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一种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效教学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既是合作关系也是竞争关系,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但是,合作学习的实施是有一定的理念的,需要合适的情境和恰当的时机,确保合作学习能产生有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时要掌握一定的实施理念。
一、学生是合作学习的主体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探究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以及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形成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方式是学生主体的最佳体现。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主要是由教师把学习内容交给学生,学生先进行个人理解,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总结,或通过实验探究方式获得知识,整个过程学生占有主要地位,使学生充分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不再是被动的学习物理知识。如在进行“光的折射”教学时,我首先把折射的定义进行了讲解,然后让学生分组用所提供的材料(筷子、水、水杯)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光的折射有哪些作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亲眼看到了筷子在水中“折断”的现象,然后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积极地思考,我在各个小组间指导,并及时引导他们的思路。教学活动结束,学生轻松掌握了“光的折射”知识,并能熟练进行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存在,组织能力和自觉性欠缺,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实施合作学习方式时,教师要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保障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合作和协助完成学习任务,共同提高学习成绩,但同时学习小组还存在竞争关系。“没有竞争,社会就没有进步。”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竞争是促进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是学生挑战自我的勇气,是学生抗压能力的体现,当然这种竞争是和谐的,需要教师从中调和。为保证小组内存在竞争意识,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要把标准相近的编为一组,让他们既要对抗其他小组的竞争,又要努力在自己小组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
三、确保教师的主导权
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教师要抛弃传统的师生观念,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要重新定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初中物理教学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它直接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成败,学生认知的高低。在合作学习方式中,小组的探究方式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在小组遇到困难时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在小组产生分歧时需要教师进行协调,在小组偏离主题时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虽然学生是合作学习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全程都离不开教师,教师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主导地位。当然,教师的主导地位需要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进行强制灌输或恶意指责,在合作学习中一定要体现其中的“导”,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四、多角度进行分组
分组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分组,相同的内容不同的班级也要采用不同的分组形式,可以按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也可以按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组,还可以按学生间的友谊进行分组等,只要能达到分组学习的目标就是合适的分组形式。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分组学习方式前要多方搜集资料,包括全体学生的学习习惯、特长、物理素质以及所要学习的物理知识的特点等,分组时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最大程度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方式还存在不完善之处,也易受学习任务的影响,且在人数较多的班级不好控制小组规模等,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境,需要我们通过研究和实践逐渐解决,使合作学习与物理教学能相互融合。但合作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物理技能等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所以教师在使用此种教学方式时要注意其使用理念和使用时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3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知识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的能力与思想。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更感到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有以下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通过创设一些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入教学,会使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实验心理学认为,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激活思维,强化记忆。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实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顺应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如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覆杯实验以及利用可口可乐瓶制作的气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学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气球为什么吹不起来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情境教学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等等。
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时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大家观察弹簧秤示数,并提问:这说明了什么?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的问题设计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物理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事实证明,问题设置得好就可以带领学生从已知知识的情境进入更新知识的情境,学生随着设置得恰到好处的问题,不断开启知识宝库的一个又一个大门,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喜悦。
二、联系生活,探究习题
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晓,即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课堂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初二物理引言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通过开教室的门,引入这门不是普通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大家将从这里走进物理知识的王国,去探求物理知识的奥秘;接着再引入2008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健儿拼搏夺冠的情景,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有关;举重、游泳等与力学有关;又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说明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对实际生活中探究式习题的兴趣越来越高。
三、学以致用,整合学科
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并不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倘若在学习、探究的同时,加以创新,那将是教育的升华。如在讲完光的折射以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几章的知识以一篇作文的形式将它描述出来。一位学生写道:“星期天的早晨,刚睁开睡意蒙蒙的双眸,整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映入了眼帘,这是光的漫反射现象,看到了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回头发现墙上的影子,这又是光的直线传播;走到鱼缸前,欣赏美丽的鱼,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可见,作文用于物理,使物理更加充满魅力,更加吸引人。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逻辑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了观察身边现象的意识,提高了自主探究的意识,从而使探究式教学得到了升华。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探究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4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项目学习的重要性
1.1项目学习的应用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项目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教材内容,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设计的项目学习任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有效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项目学习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1.2项目学习的应用是物理学科特色的内在要求
初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包含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同时蕴含着奥妙的自然科学,但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呆板无趣,导致学生好奇心和天性泯灭,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项目学习是一种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可通过物理实验、实物模型、图片展示、物理现象演示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阐释物理知识,对发生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进行“回放”,是物理学科内在本质的回归,也是物理学科特色的具体体现。
1.3项目学习可以有效促进物理教与学的和谐共进
项目学习设计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根本要求,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同时项目学习是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物理知识的奥妙,促使学生以最大热情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促进师生双方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项目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初中物理是一门知识丰富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项目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应用项目学习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1项目学习内容应当联系实际生活
在设计项目学习内容时,教师应当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使项目内容通俗易懂,避免知识的遥远空洞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电磁感应发电机》这节课时,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大型发电机,很少有机会了解到大型发电机的内部结构。在设计项目学习时,教师可以选择手动发电手电筒为实物,对其发电原理和发电机的原理进行类比,并要求学生通过拆装主要发电结构,了解手电筒内部线圈的发电原理。通过直观有趣的项目学习,学生充分理解了电磁感应发电的原理,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2项目学习应当遵循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设计项目学习时应当遵循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使得项目任务具有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促使学生高效地完成项目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太阳能玩具作为项目学习的载体,让学生拼装出太阳能汽车玩具、太阳能风车等,使学生深刻理解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电能转化为玩具运动动能的过程,并引入能量守恒定律。初中生正处于童心未泯的年龄,具有很强的好奇心,通过玩具设计项目学习,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极大地促进教学的高效实施。
2.3项目学习应当遵循学习有效性的原则
初中项目学习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有效性,在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制作一个气体温度计”的项目任务,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必须在掌握温度和温度计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温标、量程、刻度的定义,才能有效完成任务学习。教师应当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空白”处填补相关知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树立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信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项目学习引入初中物理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要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设计项目学习时应当密切联系实际、遵循激发兴趣和关注有效性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的素质化。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5
一、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可以有效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而且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也证明: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无法激发出自身灵感。在传统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中初中物理教材大都只有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和实验,而这种文字和图形都比较抽象,对年龄较小的初中生而言,让他们直观地去理解文字和图形体现出的内在物理规律都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在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大都采用简单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行枯燥乏味的物理讲解,这种理态的物理教学情境只会让初中生对物理知识形成肤浅的理解。如果让初中生在课堂教学中既能看到又可以听到,再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进而用自己的思维理解和巩固物理知识,教学效果将会远远大于传统教学。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强大的文字、动画、声音和图片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在物理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利用视听、观察和人机交互对接收大量的'物理教学知识,还可以获得欢快愉悦的学习感受,于是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被调动,最大限度地唤醒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物理知识是对社会生活中物理现象的理论探索,是研究自然现象发生的内在科学规律。而对于仅仅十二三岁的初中生而言,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导致他们对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存在的物理现象,只能在思维中存在着粗浅的认识。在这种较强科学性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经常要学习和理解物质排列规律和内部构成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都相对比较抽象,不可能在物理课堂上直接进行原样展示,导致中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理论知识时就相对困难。针对这种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利用电脑展示静态的图片和文字,而且还可以制作动态的动画短片和录像片断,以此来模拟物质内部结构及其运动过程,将复杂的事物形象化,变抽象为直观,从而使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中学生进行正确理解和科学记忆,培养中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抽象性思维。
三、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而培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人类短力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和优秀创造力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基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传授已知的物理科学结论,中学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不仅仅要传授物理知识给学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多媒体技术要可以将物理实验过程生动形象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动态展示出来,培养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中学生可以认真观察,进而有效鼓励他们形成强烈的探究精神。例如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非常多的物理现象发生的时间都极短,甚至中学生还没来得及完全看清楚时,该物理过程就已经完成,导致中学生就很难理解其中的内在本质,给中学物理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我们在讲解“大气的压强”时,不能只是简单的将理论讲解一下,而应该利用多媒体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录像,然后进行分组交流,几分钟之后再将录像放慢播放,甚至可以用特写镜头展示某一变化过程,从而使中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形成积极探索精神,进而提高中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中学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多方面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丰富物理教学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为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无穷奥秘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6
一、运用趣味教学方式
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改变与添加一些相关的物理实验,包括与别的物理教师一起为学生表演的物理魔术,重点突出了提升实验观察和操作当中富有的趣味性,全面挖掘利用初中生好动的这一心理特点的正面效果,借助实验趣味来调动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转化为初中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获取优良的教学效果.记得有一名初中生因为物理实验所含有的妙趣,从而对物理学科产生出了极大的兴趣,不断地参与到小实验与小制作中,不但提升了基本技能,增强了处理问题的重要能力,并且还从中得到了一些物理学知识.在参加中考的时候该同学的物理分数是满分,而该同学的其他学科的成绩大都是在70分以下.
二、运用实验增趣
物理实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有些实验现象也十分有趣,所以教学中可以利用物理实验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在研究了光的折射的相关规律以后,可以引导初中生制作用渔叉叉鱼以及激光打鱼的相关实验,这样可以让初中生深化认识光折射这个现象,使初中生对初中物理学科充满好奇心和兴趣.
三、运用物理趣味史
科学知识的本身是严肃的,但是在表达的形式上可以是多样化的.我们知道,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少年儿童的特征极其鲜明,有兴趣通常是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关键动力.所以,在初中物理教材内容范围可行的基础上,刊登一些与物理知识点密切相关的有趣事例,并且配上一些卡通漫画,如阿基米德验证黄金王冠的故事等.如此一来,初中物理课本中的“能量”将会更足.五、运用生活事例激趣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初中生熟悉及有兴趣的例子,还可以引导初中生找出他们身边的相关例子,找到通性,总结归纳,之后再运用找出的规律处理现实问题,这对启发初中生喜爱物理学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讲“水的沸腾”时,教师可以先向初中生提问生活中可见到的“扬汤止沸”及“釜底抽薪”的说法,其中的“扬汤止沸”所指的是将锅里边沸腾的开水舀起之后倒回去,而“釜底抽薪”所指的是从锅底下抽去燃烧的原料.运用热学这一知识解析下,何种止沸的功效更好?是为什么呢?先让初中生带着这一问题回家进行实践之后,再到课堂上来讲解得出来的结论.显然,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在轻松快乐中顺利完成.
此外,还能借助于此补充以下各个层面中的生活小常识,比如在夏天的时候在屋里地面上洒水,借助水的蒸发来进行吸热从而达到给房内环境降温的效果;因为狗的身体表层没有汗腺,在酷热的时候无法靠身体的出汗来进行散热,唯有张嘴伸舌,大口的喘气,依靠快速呼吸、提升体内水分的蒸发量来进行散热等.结合小常识的认识,初中生不但了解了蒸发吸热的生活实例,而且还增长了知识面,提高了知识内容的趣味性,这样便进一步提升了物理学科的魅力.
总之,因为每位物理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尽相同,所以课堂教学效果也未必一样,但是如果物理教师能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趣味教学模式,则教学效果一定能得到提高.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7
新课程改革聚焦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倡导以人为本思想的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和能力发展,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课堂讨论法不仅适应了现代教育的主张和理念,而且对于拓展多样化物理教学方式和进一步推动物理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课堂讨论法贯彻了物理课程的问题意识和实验探究法,以问题和实验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以交流、认知矛盾来促进学生思维的纵向深入,其适应了物理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批判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理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自由课堂氛围,诱发讨论欲望
课堂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赋予学生快乐学习、轻松学习的心态,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畅所欲言的讨论欲望。在现代教育理论研究中,教师的态度和行为被看作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要诱因,也就是说,教师的言语、表情和手势,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愿望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创设轻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开展课堂讨论的基础。情境、课堂小游戏、实验等趣味性的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还可以有效地调节课堂氛围,促进轻松和谐课堂氛围的生成。如在学习《浮力》一课时,为了创造出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笔者要求学生各显神通,提出了“使得大头针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课堂游戏主题,希望通过小游戏焕发学生学习《浮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二、合理划分讨论小组,把握讨论进程
讨论小组的划分需遵循自愿原则,一般以5-6人为宜,考虑到课堂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调整。如在“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用力去维持”这一问题的探讨中,教师在自主分组的前提下,可以结合课堂需要进行调整,如尽可能确保组与组之间实力的相当以及组内成员间的优势互补。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以毛遂自荐的方法确定每一讨论组的组长,其主要承担主持讨论、代表发言的责任。把握讨论节奏、调控讨论进程,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般教师在讨论之前,根据讨论话题的难易程度,明确讨论时间。如在“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用力去维持”的讨论中,教师可以提供5-8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当然,教师可以根据讨论的实际情况(学生讨论的热烈程度、问题的解决情况),有针对性地延长或缩短讨论时间,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科学设计探究问题,激发参与意识
问题是物理课堂的'核心,科学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够强化知识应用,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一般问题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巧妙设计认知冲突,设置悬念;
2.注重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以旧知引新知;
3.具有讨论的空间。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以以实验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实验一]在桌面上推动木块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实验二]在桌面上推动木块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实验一和实验二之间所产生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陷入这样的矛盾中,即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用力去维持?由此而产生的困惑不仅成为学生探究、讨论的动力,而且还能够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对于诱发学生思考具有一定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达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探讨的目的。如在学习摩擦力时,教师可以以“筷子提米”的新奇实验进行引入: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教师趁机抛出问题:为什么加入水后仅凭筷子就能够将玻璃杯提起?学生被实验所激发的好奇心鼓舞他们对问题进行探索。
四、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强化总结反思
这里所指的评价反馈,不仅仅是对学生讨论结果正确性的评定,还包括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态度、合作情况等情感领域的评价。仍以“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用力去维持”这一问题为例,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对“维持”两字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手没再碰到物体,也就不存在‘用力维持’这一说法”,但有的同学则认为“虽然手没有碰物体,但之前手对物体所施的力仍对物体起作用,所以说物体运动仍是在用力去维持”。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组内成员间的分歧,而不能仅从“谁对”、“谁错”两个方面来下定论,教师应该看到学生怀疑的合理性和批判精神的存在,以此来评价学生整体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
五、结束语
课堂讨论法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三者很好地进行融合,一方面其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前提下形成自己对问题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其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沟通,并在认知冲突的分享、分析过程中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总之,课堂讨论法在还课堂于学生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在教学方式、课堂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方面面都作出了改变。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8
摘要: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白板在物理课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子白板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教学平台,有效提升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物理授课模式,促使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设置新颖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物理课堂中,直观的观察物理现象,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交互式电子白板就是以黑板为原型,融入了多媒体、互联网技术,让电子白板既可以发挥普通白板的作用,又可以实现计算机功能,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更多的互动,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进一步推动初中物理教育更快的发展,向素质教育目标迈进,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下面简单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物理教学的有效应用。
1合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发挥资源的有效性,促使课堂更加活跃。教的过程必定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初中物理教学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发挥物理课堂有效性,就要教师充分了解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教学环境、课堂氛围等因时制宜地使用电子白板,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更多的物理知识。教师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在物理教学中,有一些具有观察性的内容依靠教师讲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通过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很好的展示出来,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但是,还存在一些教师忽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辅助性,无论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借助电子白板,都开展辅助教学,就容易出现学生注意力分散,以及课堂氛围沉闷的现象。这就是忽视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课件的有效衔接,不注重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的结果。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昧的追求课件色彩的.斑斓,而忽视了利用课件上课的原本目的,使用色彩靓丽的颜色容易让学生的眼睛产生疲劳,课件利用结果适得其反,教师可以根据物理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图片代替一些色彩亮丽的文字,让学生能够通过一个递进的方式学习课件内容,教师还可以在课件首页插入音乐,进行本节课的有效导入,让学生能够产生好奇心,在课堂集中注意力,进一步提升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课件内容的丰富多彩,还需要注意对课件使用的有效导入以及在课件使用结束后进行总结,让学生能够通过课件学有所悟,不断激发学习兴趣。
2合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增强动手能力
物理学科必然伴随着一些操作性实验,学生就需要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物理知识。在初中物理课本上有着许多固定性的内容,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但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出现,就极大的改变了物理授课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展台,为学生展示实验的细节部分,让学生实验操作的每一步都能够有所参考,避免因过多的操作失误,打击操作信心的状况。在物理操作课上,不管是操作实验还是演示实验,教师要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中感受物理操作重要性,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反馈。比如在学习力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利用电子白板教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什么可以影响力的大小、方向,紧接着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到底是什么影响了力的大小,最后通过课件,为学生总结影响力的大小,方向的条件,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尤其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利用电子白板互联网功能,不仅能够培养他们分析数据,观察过程,总结的思维能力,还能够增加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授课,一定要注意对每件事情都不要亲力亲为,对于一些操作简单、实验性强的操作,不要只是给学生进行示范,可以利用课件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去做,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让学生能够多多动手参加到实验中来,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课件的有效性。
3合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教育的提出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促进作用,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增强创新能力,问题的思考是来源于老师创造的不同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现一些抽象的物理问题,将一些抽象化的问题变得更加直观,让空间变大或者缩小,让时间静止,对一些现实无法实现的实验操作,都可以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展现出来,让学生对于问题产生好奇心,从而产生兴趣,能够进行接下来的探索求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我们的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对疑的引导至关重要,学生对于教师问题的探索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实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动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比如我们在学习“磁感线”时,学生对于磁感线整体性认知度不高,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就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现整体的磁感线画面,通过一种三维立体的方式,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磁感线的分布、结构、变化等,让学生能够产生空间性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考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物理现象展现,要注重给予学生思考时间,让学生能够发挥自我想象,提出观点问题,同时对于不同的观点要加以鼓励,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也可以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现,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印象发现自我观点的正确与否,树立物理学习信心,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科学探索,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4结语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出现为我们的初中物理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合理利用,促使电子白板能够发挥最大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促使思维发散,物理学习效果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孙恒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xx(87):140-140.
[2]邢耀刚.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6):33-34.
[3]张爱霞.电子白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交互性研究[D].西南大学,20xx.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9
1、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之中,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最终能够调动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毋庸置疑,多媒体技术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最常用的有效手段,通过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讲授声音传播的时候,能够通过多媒体先给学生播放一段热门电影或者动听的歌曲,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他们提前进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对这个专题产生兴趣,从而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其次,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之中,可以把那些比较抽象难懂的理论非常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使后者能够非常轻松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难度降低,改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讲解电流这一课的时候,对于产生原因,能够自己制作或者下载有关视频,将其播放给学生,使他们观察和思考,引导他们对比分析有、无电压两种情况,这样学生就能够逐渐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再次,把信息技术引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之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过去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均通过板书与口述两种方式进行,而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教师能够针对难点、重点展开教学,其余的内容则能够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给学生,从而能够使得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第四,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之中,使师生双方均能够充分拓宽知识面,对于教师来说,其在备课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网络细致深入的搜集相关资料,获得较为全面的讲解,而与此同时,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资料来将其完成。因此,通过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能使师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最后,把信息技术引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助于不断改善教学模式,同时与新课改的`需求相符合。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的开放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教学方式得以丰富,教学模式得以更新,最终能够推动教学向着更加精进的方向发展。
2、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2.1教师方面
现阶段,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具有相对较高的理论与教学技能素养,然而,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却不容乐观,他们根本没有从根本上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他们应用信息技术仅仅停留在播放多媒体课件的层面上,一味的利用这种方式来刺激学生的视觉,而根本不注意通过信息技术来优化设计教学内容。尤其是对于一些农村初中的物理教师,有很大一部分甚至不会熟练操作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初中物理教学,尤其关键的是利用这一技术来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2.2学生方面
初中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对于计算机并不陌生,甚至很多学生应用电脑比老师还熟练,但是他们的应用知识局限在玩游戏、看电影和聊天等方面,对于利用网络来学习物理,他们非常陌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引入信息技术,即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将这门课程学好。但是在具体的学习当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掌握熟练度不够,在今后有待于加强。
3、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几点要求
3.1教师必须首先要熟练掌握这一技术
对物理教师来说,其应当熟练操作计算机,同时能够掌握各种教学软件的应用,比如制作图像、制作教学课件等,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够在备课、教学中非常从容,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要是他们连最基础的信息技术都不能熟练掌握,那么他们在备课的时候必然要投入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多的精力,同时,当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突发问题出现时,他们往往不会如何进行处理,使得课堂教学不能顺利开展,所以,教师必须养成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
3.2教师需通过这个技术不断完善教案
伴随网络普及程度的日益提高,教师必须尽可能的发挥网络的作用,将相对较好的教案提供给学生,因此,需要他们预先做好准备工作,通过网络广泛搜集物理资料,然后进行分析总结,通过信息技术对教案进行改进,最终能够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3教师需要利用这个技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生思想非常活跃,他们对各种新事物充满好奇,例如手机、数码相机等,同时各种信息产品均与物理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教师必须要是当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够注意到平时的物理问题,尤其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认真进行思考,最终就能够充分理解物理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给学生安排信息技术方面的家庭作业,要求他们通过信息技术搜索某个领域的信息,然后制作成课件,并开展课堂展示与集体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主动思考、自己动手利用信息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4、结束语
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0
一、突出教学重点,制订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
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初中物理,将任务贯穿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强烈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这样可以使物理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地开展
二、重视技术的提升,加强团队合作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不能依据传统的学习方法进行死记硬背,这种办法是不可取的。要想真正了解物理,就要充分地认识物理本质。将理解与记忆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物理。在物理教学中老师要运用一些实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合作探究,在遇到困难时老师要及时进行解答,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内容。有效地实行分层教学法可以提升初中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物理教学是一门系统发展的工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一个细节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其中的`客观规律。制订目的明确的教学目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工作。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工作当中去。
四、小结
总之,分层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分层教学法进行授课,针对每一个学生自身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1
一、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特点分析
1.生成性教学具有生动性特点。生成性教学是教师教学中由于某一特定环境或因素引起教师对教学知识的不同认知,从而得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思路,该思路充分结合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思想,找到教师与学生在物理教学课堂中的契合点,教师在讲解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应用这种充满创意性质的教学思想,这样一来就会让严谨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充分融入教师及学生的新想法,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及探讨物理知识。该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可以将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充分带动起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2.生成性教学具有真实性特点。生成性教学具有真实性特点,是因为生成性教学在物理教学实施中并不是教师事先备案的,没有经过精心安排与设计,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与交流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其产生时较为自然真实。教师将这种全新的教学思路传达给学生,更易让学生接受,因为该思路是由教师与学生思想延伸的产物,与教师及学生的思想密切相关。
3.生成性教学具有随机性特点。生成性教学内容并非一成不变,由于物理教学知识及情景的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思路,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比如语言表现、行为表现等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思路,由于学生在物理教学课堂中表现的不可预见性,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变化,而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及思想。由此可见,生成性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它受教师及学生的相互影响。由于生成性教学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以此要求必须教师具有较高的应变能力,以便快速理清生成性教学中的全新思路。
二、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生成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本质区别,这是由其特点决定的。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为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是促进物理教学课堂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以下是笔者针对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的深刻分析与探讨。
1.生成性教学促使物理教学回归生活实际。与高中物理教学相比,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得更为密切,物理教学内容中一些物理理论基本上都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践发现。因此,可以说物理教学内容切合生活实际,而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物理教学内容的'这一特性与生成性教学特点存在一定的共通,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生成性教学,能够促使物理教学回归生活实际。比如在“帕斯卡定律”知识讲解中,可以结合学生熟悉气球进行讲解,在气球中灌入水然后绑紧当用力压一边时另一半会鼓起。这很好地说明了帕斯卡定律,学生在分析这一现象时会联系到“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等力学原理,结合实验现象加以说明,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对旧知识起到巩固作用,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生成性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启发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索与想象,在与老师共同探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探索能力,并且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学生可以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比如筷子在水中会出现弯折现象,这一现象就是物理教学中的折射现象。实际生活与物理知识的交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对物理教学课程的开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实现了信息的有效整合,培养了教师及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生成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在教师与学生的分析探讨中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新的教学思路。面对生成性教学的这一多变性,需要物理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展开新的教学思路之前,实现教学信息的有效整合,将教学课堂内外的信息知识快速整合在一起,创建一个充满创新力且高效的物理教学课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生成性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同时还能够培养教师及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比如在生成性教学开展过程中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知识模块的讲解可以将其总结为“物渐近,像渐远渐大,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以这种精短的语句将物理原理表达出来,能够降低学生的记忆难度,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等相关知识的记忆,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具有一定的帮助。
3.生成性教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生成性教学中的教学思路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产生的,相反的,生成性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两者具有互为连带的作用。学生是物理教学课堂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物理教学活动中。生成性教学模式就有这样的作用,因为生成性教学下产生的教学思路是前所未有的,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感受。在生成性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互动,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或提一些问题,比如“人们平常所穿的鞋,鞋底为什么有凹凸不平的花纹”,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蕴涵一定的物理原理,其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是摩擦力,利用该生活实例能够让学生了解到适度的摩擦力是有益的。在这里还可以提出“拔河比赛时为什么把地面的沙粒扫干净”“为什么走山路时空手的人比挑担子的人更容易滑倒”两个问题它们所涉及滑动摩擦力小和摩擦力与压力关系等。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生成性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学课堂更加新颖,使教师的讲课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物理原理的探究兴趣,是提高初中教师物理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
三、小结
总而言之,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多重作用。要充分发挥生成性教学的作用,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与交流,学生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大胆质疑,说出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看法与见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改变与物理课堂不相符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时刻充满兴趣,从而提升教师及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水平。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2
一、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应用现状
信息化教学方式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直观地表达抽象的理论,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化的课件的运用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在对学生观察、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信息化教学方式在物理课堂的运用还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使课本知识更加直观更具审美效果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1教师对信息化技术过于依赖
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教学只是参与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有序开展,他们认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省时、省力,从而对其过于依赖,甚至有些教师一整堂课都是用多媒体来教授的,这将导致从以往人的灌输转变成为机械式的灌输,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的宗旨。其实,好的信息化教学是一个具备高质量、多形式、内容丰富的教学大纲的载体,重在利用信息化教学方式的优越性方便教学,而不是忽略教学方法的'运用和研究一味依赖。比如:一些教师在物理课程教学中对互联网技术依赖较大,上网收集各种视频和图片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生搬硬套,既不备课,也不理会这些素材与课程主题的关联性,一味地教授给学生,忽略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1.2学生对信息化技术过于依赖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无疑会将教学过程加快。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教学时间的把握和课程内容的安排,也容易使学生造成厌学情绪,不愿意抄写笔记;或者是走极端,通过对高科技手段,如录音笔、摄影机等将课堂教学内容录制下来,美其名曰在课下学习,其实不然,初中生课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根本不够重新学习,因此,那些录制下来的视频或声音也会被弃在一旁。
二、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改革
2.1注重教师的指导性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性地位是不容忽视和取代的,不能因为有了信息化教学的介入而忽视了教师在物理课堂中的关键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掌握信息化教学的技巧,注重对学生的监督和引导,并能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和提问对物理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盲目地只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展示,而应当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总结和概括,在使用多媒体时,不要有过多花哨和复杂的操作影响学生的感触,使学生能够在物理课堂上得到系统和全面的收获。
2.2注重内容信息量的合理性
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时,应当注重信息量的适度问题,信息量太大,学生就成了信息化技术的“灌输”对象,则学生就难以有多余的精力进行思考和总结,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没能得到有效学习,反而会显得极为疲惫,这便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时,应当有取舍地对拓展信息进行删选,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发挥自主能力和思考能力。
2.3注重信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小心,不要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填鸭式的灌输,也不能只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脱离教师仅仅依靠机器。教师在课堂上仍然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时需要始终反映出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信息技术教学对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的基础上,过度追求信息技术“满堂灌”是不可取的,只有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对初中物理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3
一、利用网络,做好课前的预习
课前预习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而借助网络进行课前预习的工作是非常关键,因为网络上面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举例来说,当我们在学习眼睛和眼镜的区别时,教师根据授课的相关内容提出让学生们预习的内容,如什么是远视眼;什么是近视眼;你知道正常人眼的明视距离、近点和远点吗;你的明视距离、近点、远点分别是多少呢。根据教师提供的网址,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来寻找答案。实践后,发现效果非常明显,学生能充分利用上计算机课的时间,学习的热情非常高,在课堂上同学们也分小组进行了一些讨论和交流,如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查找的相关资料等。这种课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预习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巧妙引入新课
现在初中生的注意力还处于不断提升的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进而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上课的内容上。初中的物理课程每个章节前都有提纲,综合了这一章节需要解决的难题,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平铺直叙,不会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压力和压强》一节的教学中,压强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对压强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他们很茫然,不知道如何去学。如果在引入新课时,用多媒体展示在雪中艰难行走的步行者陷进雪中和愉快的滑雪者轻松前进的动画,学生定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的目的成功达到。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和改善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能以往所不能,模拟实验,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特别是课堂演示实验,它是初中物理教学采用的最重要的手段,它对学生掌握和理解概念、总结规律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有些实验,由于过程太快或太慢,可见度不大,学生难以观察得出结论;有些实验受条件限制,无法完成。信息技术在此领域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例如,在学习《分子的热运动》一节时,学生是看不到物质内部分子的运动的,因此难以理解,可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分子运动和碰撞的过程;在讲述扩散现象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加上“特技”,把气体分子的扩散、液体分子的扩散、固体分子的扩散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无需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很快就能从模拟实验中直观地知道其中的道理,化繁为简。而且我们发现,对于实验器材缺乏的农村学校,信息技术似乎更有用武之地。
四、展现宏观或微观的物理现象,世界在眼前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主要以实验和观察为主,但不是所有的物理知识都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出来的,如涉及一些抽象的和宏观的物理知识时,用实验演示是不能解决的。初中生的学习知识和生活经验是非常有限的,光靠教师的讲述学生是很难明白的,教师的讲述也带有相关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学生们不能够理解和明白,自然就不会相信教师,进行怀疑,感到困惑。这样知识也无法掌握。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展示这些抽象或宏观的现象,效果就可能大不一样。例如,在《光的传播》一节的教学中,有分析日食和月食成因的内容,如果直接说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学生疑惑,不能接受。但若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学生能观察出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地球上出现了阴影,就是日食。由于模拟了具体的形象,学生看得明白,自然知识就会牢记不忘了。这样就符合学生思维的渐进性,学生学得轻松,印象深刻,能较好地构建物理知识。
五、课堂反馈,节时节能
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测试是非常必要的,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发挥这一功能,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来达到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的目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能盲目使用“题海战术”,应该通过具体的声音、文字、图像、视频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展开教师与学生、正确与错误的对话和反应。例如,在学习《串联和并联》一节复习检测中,可以将学生连接的易犯错误的电路图挑选出来,利用多媒体将学生的电路的连接过程重新展现出来,并演示闭合开关后的电路状态,让学生判断电路故障,并找到正确的连接方法,也以多媒体演示。非常的直观,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六、课外辅导,方便快捷
长期以来,农村学校课后辅导都采用学生找教师问,或者教师找学生辅导,或者在自习课时教师进入教室进行辅导,而其他非在校时间如果学生有问题就很难找到辅导教师,而如果通过手机等通讯工作辅导也显得不直观、不方便。有了网络后,学生在课后有了更多的选择。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具有在线免费课程和免费服务的网站,让学生进行在线学习。现在已经有很多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面学生和家长可以进行在线咨询,教师在线辅导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如果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这样一定可以提高课外辅导的效率和质量。
七、小结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也可以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时也是开展创新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当然前提是我们恰当、合理地运用,否则会事与愿违。以上就是我在工作中总结的一些小经验,也希望各位同仁能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开拓创新,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境界。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4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作用
1.引出思维导图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思维导图,延伸教学主题的知识点,并对导图进行编排。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使教师打破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积极自主地学习,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条件下,能够放松心理状态,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创作型思维得到提高。
2.整合和联系教学内容
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能够梳理自己所掌握的物理知识,根据知识的主次关系,按照顺序进行编排制作。物理是一门有着大量概念和规律的学科,思维导图能够将这些概念和规律联系起来,完整地呈现出来。
3.整合物理教学的知识点
物理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漏讲一些知识点的状况,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备课,可以将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梳理,制作出思维导图。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再出现漏讲的情况,可以按照思维导图及时地进行调整。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通过实例阐述思维导图的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物理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接受新的物理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力》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分析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教师首先确定整个内容的教学目标,然后确定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2.确定中心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
在确立了教学主题后,根据教学主题知识点的概念和性质,进行示意图的绘制,按照顺时针的顺序编排思维导图。
3.进一步拓展思维导图
在概念和性质的知识点的绘制之后,要对其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将其对应的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上绘制出来,并进行分支,通过逐级的延伸和分支,就将《力》这一内容中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绘制出来了。
三、小结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思维导图起着重要的调动思维的作用,能够发掘学生的大脑潜力,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学习效率。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5
【摘 要】以现代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将物理学科中研究问题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作归纳,并对初中物理教学中正确使用“控制变量法”提出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控制变量法应用 科学方法探究
目前,构建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构建主义强调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性、情景性,由此产生出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倡导“记忆的理科”转向“探究的理科”、“单向教学”转向“合作学习”。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标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加强学生科学素养。
在物理学中研究对象往往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之中,因此影响研究对象的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
要想精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特点,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单靠自然条件下整体观察研究对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研究对象施加人为的影响,造成特定的便于观察的条件,也就是当影响某一物理量变化的因素较多时,要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否则就无法知道该物理量的变化是由哪个因素的变化引起的。例如:物理量A与B、C、D等因素都有关,得出A与B之间具体关系的方法是:控制C、D不变,只改变B,判断A的变化,从而得出规律;再采用类似的步骤分析得出A与C、A与D之间的联系。这就是控制变量的方法,运用“控制变量法”可以使物理量的变化简化为分别与各个单因素的变化有关的问题,逐一分析、解决,从而降低物理问题的分析难度。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控制变量法”有机地融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对于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极为重要。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了很多需要利用这一方法解答的考题,本文就“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作初步探讨。
一、控制变量法在建立概念及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常用于探究物理规律的实验教学,例如:“牛顿第一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欧姆定律的实验教学”、“压强”等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
例如:欧姆定律的实验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怎样研究I、U、R之间的关系,确定研究对象是电流以后,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先控制一个物理量“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两个物理量的关系,再控制另一个物理量“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将这些单一关系综合、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得出欧姆定律。
例如:在物理启蒙教育阶段,为了突出路程的大小,时间长短,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分两个层次控制变量,第一个层次,选取各种复杂运动中最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即控制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不反向,且运动快慢不变。第二个层次,在大环境下,分别选择不同变量控制,研究两个对应量之间的'关系:
(1)控制时间相同时,比较两物体路程大小来判断物体运动快慢,学生的生活经验能让其得出正确结论:路程越大,运动越快,速度越大。
(2)控制路程相等时,比较两个运动物体完成全程所用时间的多少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知道:先到达终点的速度快(即用时少的速度快);然后通过综合比较可得表达式V=S/t。
二、控制变量法在探究性实验中的应用。
探究教学讲究发散思维、多方探讨、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各抒己见;而控制变量法则是对实验限制条件,只能对某一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两者看似矛盾,其实质是统一的。控制变量法是有条件的探究,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能力基础上的探究,它可以去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提出问题,明确分析对象,运用合理的知识和经验,探索教学中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例如:“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学生会猜想: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的质量大小,液体种类等因素。诸多因素中,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猜想,无疑会增加学生的盲目性,因为受影响因素太多,对初学者来说,会觉得每个因素都有影响,而各因素之间又相互受影响,学生根本无法从中找到正确的结论,此时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帮助学生排除相关的干扰因素,采用控制变量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对照、分析、观察,实际发现真正的影响因素。比如引导学生用两杯质量相同、体积相同、表面积相同的水,都放在同一室内,一杯用塑料膜罩住,另一杯不罩,同时放在电风扇下吹风。学生很快就会发现,用电风扇吹一段时问后,罩塑料膜的那杯水,体积几乎不变,而没罩塑料膜的那杯水,体积明显减少,学生一下子就可分析出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对水的蒸发的影响了。以此类推,学生很容易探得其它因素的影响关系。
三、控制变量法在习题教学中的应用。
在利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如能灵活应用“控制变量”进行分析,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用“控制变量”去分析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很多的,这就为这一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例如: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后谁的温度升高较大?
分析:这道题初看起来似乎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句话中包含了四个物理量,也就是说,要比较谁的温度升高较大,就要同时分析其它三个物理量(质量、热量、比热容)对它的综合影响,如果没有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要解决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不仅费时且准确率不高,但如果能对学生加以恰当的引导,让他们考虑是否可用物理实验常用的科学方法来解决这道实际问题,经过思考及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许多同学会想到用“控制变量法”,结合公式Q=cm△t解决这个问题。思路如下:因为这个问题要解决的是△t(升高的温度)的大小,所以先将此公式变成△t=Q/ cm的形式,在分析题目发现m、Q相同,即这个问题中△t仅取决于c,且从△t=Q/Cm这个关系式中可以看出,当m、Q相同时△t与c成反比,而水的比热容大于煤油的比热容,因此很容易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煤油的升高温度比水大”。
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如能恰当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确实能起到提高解题的速度与准确率的良好效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对如何应用“控制变量法”等科学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作了有益的尝试。在初中物理(如在力学、电学、热学)中,一个物理量往往与多个变量有关,一般不可能同时研究多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综合影响,只能采取控制变量逐个分析的方法。这些物理量主要有弦的音调、声音的响度、固体液体气体压强、浮力、杠杆平衡条件、动能及重力势能因素、功率、机械效率、影响内能的因素、热量(燃烧燃料)、影响电阻的因素、欧姆定律、电磁铁磁性、电功、电功率……所以,“控制变量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科学方法,学生必须对“控制变量法”不断加深理解,并逐步达到有意识地去应用的目的。
四、建议与思考
1、探究过程中使用控制变量法应注意:①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所探究的问题设种种可产生的结果,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解决方案。②备教材的同时备学生,因材施教,因材施控。要循循善诱,密切引导,一步步将他们引入成功的殿堂。③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为探究教学进一步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应注意变量的可控性及有效控制无关变量。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实验科学性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
3、注意应用能力的迁移,“控制变量法”作为物理学中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宏观上可采用“一学习、二模仿、三创造”的教学模式,最终将学过的科学方法独立地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或应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新问题,从而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廖伯琴、张大昌主编《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2] 项红专编著《中学教研论文写作指导》
[3] 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4] 阎金铎等著《中学教师物理教育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相关文章:
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10-23
现代教学模式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0-06
案例教学在文秘专业中的应用论文10-12
病案教学法在见习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0-05
高校声乐教学中地方民歌的应用论文10-05
经典声乐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0-13
和声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应用论文11-19
吉他在乐队中的应用论文10-01
光影在美学中的应用的论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