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3-07-20 09:53:0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优秀(15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优秀(15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1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提升阅读教学趣味性,转变被动学习模式

  初中生较为活泼好动,乐于接受趣味性的东西。因此,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寻找阅读教学的突破点。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应过分限制学生,应满足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望,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阅读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教师通过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乐于学习,并主动开始探索阅读材料中的意义。教师可选择一些学生乐于观察的时政信息等类型的阅读材料,增加学生的兴趣。

  2.创设阅读教学情境,深层次挖掘材料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多选择具体的阅读题目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从而使学生掌握解决不同阅读问题的技巧,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浓厚。若在上述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引发学生兴趣,并集中其注意力,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接触的'阅读材料中古诗词较多,这部分材料的意境较难理解,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营造诗词中的场景,学生身处情境中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能较为轻松地理解诗词的意境。教师也要把这种联想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联想,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3.增加课堂合作活动,集思广益解决问题

  初中生大多乐于与同学讨论问题,一个学生的思考范围较为有限,多个学生一起思考就能显著扩大思考范围,学生一起交流信息,就能集思广益,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教师可设置师生互动合作活动,也可设置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活动,教师在互动合作中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遇到阻碍时,给予点拨和帮助,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考。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活动中,要注意增强互动小组间的竞争性,提升学生的参与、探索热情,进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学生的整体实力一致,设置优胜小组奖项,给予优胜组小小的奖励,激发学生为荣誉而战的热情。

  二、总结

  阅读教学中难点较多,阅读问题的变化也较多,因而需要学生学会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进而使学生掌握更高的阅读技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干涉学生学习,应设置一些教学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学生自我体验后,能掌握该类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而举一反三解决同类型的阅读问题,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张金 单位: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教师进修学校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2

  一、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增强语感

  当我们学习一种语言时,最重要的东西既不是语法也不是词汇,而是一种对语言的感觉,一种敏感性,也就是语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出来,读出声音,这样才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会如何运用语言。对于语感而言,其实就是一种习惯,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有了积累,有了脱口而出的能力。例如有些学生在做成语填空时,可能对这个词的印象不深,但是只要反复朗读几遍,就会把这个空填上,这就是语感所发挥的作用。

  2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在语文课上的阅读锻炼,可以逐渐提升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们会在阅读课上开动脑筋思考书籍里的问题,掌握自主学习方法,而不是被动、机械式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阅读书刊的时候,可以更好地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问题与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思想情感等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加深对于文中内容的认知与理解,逐渐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3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是分不开的,只有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与阅读积累量,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与写作能力得到相应提升。同时,学生也可从课外阅读过程中获得一定量的课外知识,在完成自己词汇积累的同时,也会逐渐培养起语感,从而促使写作能力的提升。

  4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健康养成

  中学生正处在构建自己情感框架,学习处理种种关系与感情的关键时期,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辨别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枯燥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会忽略自身情感元素的发展。然而在枯燥的学习中强化阅读,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打破这种不与外界接触的现状,从而更多地接触新鲜的事物与知识,并促使自己以清晰的思路进行分析与思考,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感情观与世界观。

  二、怎样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学会如何自主阅读

  阅读其实是一种习惯,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学会了如何阅读,怎样阅读,才能逐渐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意识到阅读重要性的同时,真正爱上阅读。

  2选择恰当的书籍,以书为本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是一个拥有很强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群体,教师应该尽可能地给他们推荐一些科考类与探索类的书籍,如《人间词话》、《围城》、《读者》等。并且初中生需要一些可以学会如何表达情感陶冶情操的书籍,教师要仔细筛选甄别,以防不健康的书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是教师应该以课本为依据,不能抛开课本,防止弄巧成拙。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尤其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这就要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并引导其主动思考。例如在教授《桃花源记》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己朗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建起一种虚拟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受“桃花源”中的生活与人文气息,以学生的虚拟情感体验来提升阅读兴趣。

  4拓宽阅读面,增加课外阅读量

  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不出门而知天下事”,阅读是巩固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阅读课外书的过程其实就是巩固积累知识的过程,可以增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与灵活性。另一方面,课外阅读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可以使自己的思想与境界得到洗涤与净化,为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5师生共同探讨,帮助学生赏析重点难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课堂主导作用,在学生阅读时积极参与进来,一方面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有疑难问题时得到适时指导。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帮助学生理解与赏析阅读材料中的重点与难点,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想法,并对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想法予以鼓励,以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

  综上所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等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注重阅读教育,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3

  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文学修养,从而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能够更有技巧和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时期,所以说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目前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

  1.内容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过多的讲究,基本上还是以课堂教材内容的学习为主。对于名著阅读教学,只是作为一个课外辅助教学资源来利用的,大多数都是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名著建议学生去读一读,或者是拿来一些书籍来让学生自己阅读,但是名著一般都包含着较深刻的内涵,如果让学生自主的去阅读,则可能不能完全理解,越来越感觉名著阅读是比较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2.缺乏指导,阅读效果不佳。

  根据目前学生的阅读情况来看,教师并没有对名著阅读教学高度重视起来,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方面也不是很到位。学生出现阅读疑惑的时候,并没有得到积极的指点,学生得到阅读反馈的时间比较长,严重的阻碍了对整篇名著的理解。学生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没有思路、阅读方法不合理是导致学生阅读效率不佳。

  3.资源匮乏,学生学习受阻。

  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局限在了教材上,只是在学习教材内容的.时候让学生了解一下这是一篇名著,要重点阅读,但是并没有进行相关的阅读延伸,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阅读资源的匮乏,使学生对于名著阅读没有过多的了解,并不了解什么类型的名著是比较适合自己的。

  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1.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改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教学现状,首先应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现在的网络资源非常发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查阅相关的名著知识,根据教材上涉及到的内容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深入的挖掘教材的相关信息,可以查找文字相关的信息还可以结合一些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名著有的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等,利用影视表演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一个教学引导的作用,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效率。在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先让学生了解一下文章的整体内容,让学生有大概的了解,并且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主的想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老舍的《骆驼祥子》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下故事梗概,祥子是一个人力车夫,为了生活艰辛的活着,虎妞是一个大胆泼辣的姑娘,讲述了祥子和虎妞之间的爱情故事,但是在虎妞和祥子结婚后,在虎妞要生产的时候,虎妞难产而死,还有未出生的孩子,祥子遭遇了沉重的打击,但是生活还得继续,文章讲述了祥子买车之后“三起三落”的故事。学生听到这之后会对故事情节产生更大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引导介绍形式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也让学生产生了更大的学习兴趣。

  2.积极指导教学,促进习惯养成。

  阅读还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因此在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进行积极的指导,作为课堂教学的两大主要组成之一,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对于阅读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方法掌握不当不但浪费时间还会降低效率,因此教师需要认真的进行规划,促进学生好习惯的养成。在进行名著阅读的时候,可以采取一边阅读一边记录的形式,准备一个小的笔记本,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时可以记录在本子上,在阅读中读到对自己有较大启示的话语时也可以记录下来,这些都可以成为将来写作教学的素材,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一边阅读一边记录的形式不仅能够加深阅读印象,还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总结阅读方法,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的询问教师,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阅读,养成良好习惯。

  3.扩展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能力。

  名著阅读教学不能仅局限在教材之上,要对教学资源进行积极的拓展,进行延伸阅读,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同时对于名著阅读有更多的了解,找出适合自己的名著进行阅读。比如在学习《水浒传》的时候,教师可以顺便给学生介绍一下其他的三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阅读,扩展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总之,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4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但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对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如我让学生结合课文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找出描写的顺序(空间顺序)和侧重点(雪光、雪色、雪态),并试谈该段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山怎样的情态等问题,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有效帮助学生诵读和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并进行和课文相近的美文欣赏,让学生在对比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意境,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例如,在每单元的诗词教学中,教师除了为学生展示该诗词内容和写作背景时,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诗词赏析,如与该作者的其他诗歌相对比,或者和其他作者写的这类主题的诗词做比较,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印象。例如,体现李白诗歌飘逸和豪放以及大胆的写作方法的诗词《将进酒》想象奇特,变化无穷,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在学习《将进酒》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李白的诗歌,我便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其七言绝句,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另外,古代大部分诗词都是借秋的凄凉和萧瑟,抒发心中感情。而刘禹锡的《秋词》却这样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写出了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赞颂了秋天的.美好。这样结合诗词背景,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作者虽因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但不毫不气馁仍保持高昂的进取精神。多媒体技术鉴于这些特点,在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资源的同时,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学生书写和写作能力提供了便利

  语文重在听说读写练,但对于一部分马虎的学生来说,其书写字迹乱作一团,一个字缺胳膊少腿。针对于这种现象,我常常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优秀学生字迹,并通过网上书法讲座视频,手把手地纠正学生多年来养成的坏习惯。通过多次的观摩和练习,学生的书写大有改进。另外,针对部分学生阅读少,阅读面窄的现象,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中考满分作文和一些写作技巧的讲解,利用学生自读课时间定期为学生播放。优秀的作文,结合范文示例的生动讲解,再加上学生在一起学习的和谐氛围,为增加学生词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了基础。三、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一)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要根据所教教学内容

  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只是一项辅助工具,不能喧宾夺主,主次不分。尽管其作用显著,但不能成为教学的依赖,不能因为它的使用,轻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练。例如一些文言文的教学,一定要放在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上,否则,学生在课堂上根本实现不了“教师当堂讲,学生当堂练、当堂背”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

  (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能妨碍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的语文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也许考虑到使用多媒体费时间,或觉得提问学生浪费时间,常常对课文分析得“非常到位”,即使有问题,也缺少一定的启发性。长期以来,学生会懒于思考,疏于思考,这样便妨碍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备课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设置出相应的问题,并对文章的重点进行提纲挈领的展示,切忌分析过于“到位”,不能没有了学生之间的思考、讨论与探究。

  三、总结

  总的说来,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技术,能制作简单的课件,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为搞好语文教学服务。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高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摆正其在教学中的正确位置,发挥其在教学中有效的辅助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拓宽学生知识面,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奠定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5

  一、注重激发兴趣,让学生想读

  要让学生对阅读对象产生兴趣,不仅需要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基础,还需在引读方式上创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在读中大胆提出问题,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在《社戏》的阅读中,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写社戏的目的是什么?的确,很多学生在读《社戏》中都思考过这个问题,但都没有提出来。此时,教师不妨以鲁迅《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中的话来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白作者是要通过可爱的故乡与罪恶的社会形成对比,表达自己对于光明的前景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善良关系的追求,如此再去读课文,学生兴趣也就更浓了。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在读的方式上教师要注意创新,如可让学生小组进行比赛读、配乐朗读等。当然,读前提问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不错方法。如在教学《甜甜的泥土》时,可以以问题“为什么泥土会是甜甜的”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感受至爱的幸福。

  二、明确阅读目标,让学生会读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多喜欢让学生自读课文,而在读中要学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不是很明确,结果学生只能泛泛而读,读后最多对文本有大致的感受,而要说个所以然却不知从何说起。明确阅读目标,就是要在学生读前以目标为指导,让学生在读中知道要了解什么、掌握什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提高自主阅读效率。在阅读中明确的目标引导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初读过程中,如果缺少了目标,学生的读会过于盲目,效果不佳。相反,以明确的目标为引导,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读,效果会好很多。一般而言,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要结合文本来预定教学目标。如记叙文一般要求学生在读中把握住事件的主要内容,而议论文则要把握住论点和论据,小说则要紧扣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同时要关注人物形象的刻画。例如,在《范进中举》的阅读中,首先在故事内容上要向学生明确读中要把握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变化,其次是在人物形象分析上,要抓住胡屠户这一典型人物,对其语言和动作进行分析。在向学生明确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目标定得太高,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层次结构,尽量兼顾中下层学生。对于七八年级学生而言,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文本的基本内容是首要的目标,而重点句段的理解是关键。而九年级阶段的学生则要将目标提升一个层次,以重点句段理解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学会去体验和感悟。

  三、提出问题引导,让学生读懂

  有了目标指导后,学生要掌握什么就较为明确了,但学生还没有深入到文本的词句中进行探究,对文本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要让学生真正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教学就要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来提出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这样的阅读才会走向过程化,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引导,而引导的关键在于运用正确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文本,在解决问题中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能力。1.围绕难点提出问题如在《孔乙己》的阅读中,导致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是学生在阅读中较难理解的,对此,教师可用问题“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孔乙己的这种性格?”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由性格分析而引入对封建教育体制的分析。如此,学生会对科举制度有更深刻的认识。2.围绕重点提出问题笔者在《月迹》的阅读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该文的内涵理解过于片面。此时,教师可提问“孩子们在哪找到了月亮?月亮有什么变化?”在此问题引导下,学生很快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通过对月亮的变化和孩子们的争论分析,学生对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变化及其发展变化轨迹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当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后不能无所作为,而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系统的认知。

  四、关注体验感悟,让学生学会品读

  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会因经验和认知等多种因素所限,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倡个性化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提倡生本化阅读教学,在阅读中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学会品读文本,在品读中丰富学生体验和感悟,培养道德品质,提高其审美能力,这样的阅读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发现,很多教师还是喜欢以考试为方向标,忽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和感悟,结果一篇课文照本宣科式地授完也就告一段落了。其实,要体现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还是要多关注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品读文本。第一,要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感受。如在《甜甜的泥土》的教学中,一个学生读完后哭了,他也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教师在安慰了该学生后,让该生以“泥土真的是甜的吗?”引导该生写写读后感,从其读后感中我们真切体会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第二,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生成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如在《孔乙己》的教学后,教师以“如果孔乙己在今天”为题引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有的学生就写了孔乙己如果在今天将会是一名老师,还以文章中的“教‘我’认识‘回’字”为证。不得不说,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确是进行过思考的。阅读的重点在读,关键在体会。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学生这一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想读的基础上知道要读什么,在问题引导下能读懂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品读出作品中的韵味,然后再生成出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的阅读迈上新的台阶,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有效。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6

  一、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有趣的开场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兴趣盎然。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在课前调整自己的教学状态,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打起精神投入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乡愁》这首诗歌时,其内容意在表达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所以课堂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首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学生通过熟悉的歌词进一步加深对其内容的把握,让学生切身体会蕴含其中的爱国之情,从而触发学生的民族感触;然后教师引入新课的教学,由教师饱含情感的诵读诗歌,并配以《二泉映月》的伴奏,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设悬质疑,给学生留下一些自主回味的空间,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节课中,优美的旋律配以抒情的诵读,创设了一种情景相宜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中抓住文章重点,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堂,不但要具备新颖有趣的开头,也要有令人回味的结尾,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并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注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信心

  自信是一种品质,是成功人士必备的基本品质之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抬起头走路,对自己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求学道路充满信心。所以,我们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以自己为骄傲,这样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首先,我们要以鼓励评价为主,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引导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这节课的'时候,让学生总结一下胡屠户的人物形象,大多数同学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胡屠户嫌贫爱富、爱财如命、趋炎附势,但有一位同学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其实胡屠户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之人。”话音刚落,反对之音变此起彼伏,然后笔者却向这位同学投来鼓励的目光,鼓励这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拿出有利的证据。起初这位同学还欲言又止,但随着笔者的鼓励便鼓起勇气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胡屠户这乃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无可厚非。随着自信心的建立,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也被打开,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向更高处发展。四、挖掘人文因素以陶冶学生情操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艺术,更是人们日常交流沟通的媒介和工具,它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归宿,在文章的深处往往包含了作者最真挚的情感,往往这些真情能触动学生纯洁稚嫩的心灵之弦,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起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背影》这篇文章中,文章语言委婉清新,重复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但每次都能从中感受到父亲那犹如“大山”一般伟岸深沉的爱,也透露出作者对父亲无限的思念和真挚的爱,用心品味,不禁让人也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在这一课深深的感染了学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让心灵得到升华,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的人文因素,进行情感的渗透,感受作者真挚的情感,接受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以及人文精神的熏染,引导学生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热情,提高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

  三、总结

  总之,语文世界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作为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带领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自信心,切实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7

  一、切实践行“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营造融洽的情感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课改的推行,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切实践行“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必须杜绝传统的“告诉”型模式,必须重视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探究,使其学会感悟。初中阶段的学生,表现欲望都比较强,如果教师能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在课内与课外尽情表现,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势必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比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一课,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和我一起,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料查找关于本文作者的资料和故事,做好记录。待到上课时,我以“谈谈你的梦想”为话题,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梦想,与此同时让学生交流他们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说说作者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这样的课堂,不但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利于融洽的情感氛围的构建。

  二、对教材进行情感处理,充分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

  既然我们倡导以情施教,重视情感教育,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传播思想和观点,还要以积极的情感,突出语文教学的魅力。而要顺利开展情感教育,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并在教学过程中,带着饱满的情感去讲解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的展示,使学生们不仅仅是接受和认知信息,同时也受到相应的情感影响,进而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生开展品读感悟,以教师的内心情感感染学生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指导学生开展品读和感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丰富的情感体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地品读课文,引导其学会揣摩作者的心境,从而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指导学生的品读,激活学生的思绪,让学生在读中学会感悟,在读中升华其情感。为此,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读,大声读”,同时,我也加强语音语调、动作、神情等方面的指导示范。比如,在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我先播放了一段示范朗读的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语音、语调、语速等,逐渐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优美意境,进而引导学生享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以教师的内心情感感染学生。为此,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值得信任;同时,教师应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用自己热烈高涨的'情绪影响学生。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通过自身的健康、真实的情感,结合蕴含在课文中的高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师生与课文三者共鸣,这样的教学势必更具魅力!

  四、鼓励学生表达,抒发他们的情感

  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情感涌动、澎湃时,就需借助语言、文字、行为等表达出来。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将情感言语化、实践化,也就是要教学生将其内在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转换为有声的语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学生理解文章掌握主旨之后,开展交流评述。我在课堂上就经常与学生开展诵读、独白、对谈以及论辩等活动。比如,教学《斑羚飞渡》一课,在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旨之后,我要求学生对文中的老年斑羚、小斑羚、镰刀头羊等的心理展开想象,然后各自发表见解。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踊跃发言,表达出了他们对斑羚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团队协作精神的敬佩,说明这种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已深深感染了学生。通过师生之间、同学间的交流、补充、印证和丰富,学生内心积极的情感得以记忆、巩固和深化,有力地促进了情感教育。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开展情感教育,重视学生灵魂的塑造和情感的纯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从而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8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思考和探索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的基本评价标准也成为广大中小学老师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拟就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提出“快乐、对话、开放、感悟、探究”等五条最基本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评价 快乐 对话 开放 感悟 探究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语文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的基本评价标准,希望弄清楚新课堂与旧课堂到底有哪些区别,以探索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更好的落实新课程理念,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这里,笔者谈谈自己初步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五条最基本的评价标准,仅供广大同仁在今后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时参考。

  一、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和局限

  (一)“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更确切地说是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作为一节好课的很重要的指标。的确,完成认知目标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务。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备课时,未抓住完成该教学目标的关键条件。像这样未完成预定认知

  目标的课显然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但如果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的课也不能视为一节好课。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学生的想法中也许蕴涵着创造性的火花,也许是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可是教师不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认知目标。

  (二)“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许多观摩课,教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就是怕评委们说自己设计的课“漏洞百出”,说自己水平低。教师期望的是学生

  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常常采取回避的处理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无任何收益。因此,我们说教学“贵在得法”,就体现在教师如何作好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三)“样样俱全”的所谓优秀课常常使教学忽略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可以说十分完备,而且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炼”、“多媒体运用恰当”、“板书设计美观”、“教态自然”、“语言流畅”等等。结果我们会发现,许多观摩课中的不少环节就是为迎合评课标准而设计的。但是我们的教师有没有想过,课堂教学既然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就必须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如果为了把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在黑板上即使板书并不那么美观,甚至让学生参与板书,又何尝不可呢?相反,如果让所谓的多媒体限制了学生的理解,让所谓的板书限制了学生的理解,那才是一堂既可悲又失败的课。传统的评价标准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使得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种好的、值得倡导的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或者说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包含哪些方面?为此我们研究了课堂教学的科学评价问题。

  二、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评价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评价一节课,应该从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角度去观察,从引导教师关注活动的直接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实现有效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这样才会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也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评价自身的健康发展。实际上,由于评价者自身观念的滞后,由于课堂评价标准存在某种偏差,课堂教学评价给实际教学工作带来误导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在研究制定好课标准时,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发展的观点评价发展中的教学过程的态度,使我们所倡导的好课标准,不是悬在师生头上束缚其主动精神发挥的利剑,而是帮助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引导师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武器。课堂教学的本质既然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评价课堂教学就应该从观察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观察的重点是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活动过程,这些组织工作的惟一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所以,教师的组织活动不是观察、考评的重点。只有在教师的活动引发了学生的活动以后,只有把教师的活动与学生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测量评价教师的活动才对评价课堂质量有意义;否则,不论教师讲解得如何生动,不论教师展示了多少教育资源,只要它们没有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都是不必要甚至无价值的。在度量、评价课堂教学时,把观察重点从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把教师的作为联系到学生的活动上来加以评价,反映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新认识。当然,在这样分析评价课堂教学以后,并不是否认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有效学习活动表现就是教师劳动的成果,反映了教师的组织与计划的水平,所以,我们仍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依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表现来评价教师,来认识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敬业精神。作为对一种活动过程的评价,应该从活动的目的、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效果、活动的氛围、活动的特色等方面来加以评价,在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应该抓住以下五项指标:

  (一)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课堂。快乐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实践,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新课程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欲望强烈,以学为乐。那么,怎样才能献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呢?最基本的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三个充满”:

  1、充满情趣,使学生热情高涨地学习语文。兴趣是入门的先导,热情是不竭的动力。要把一节语文课上得让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必须把激发兴趣、调动热情放在首位。

  2、充满激励,使学生信心十足地学习语文。激励性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能鼓舞人心、增强自信。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充满激励、让学生具有学习的信心感和安全感呢?首先要求教师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坚持民主平等原则,多与学生商量沟通;尊重学生人格原则,不伤害学生自尊。其次是提倡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课堂用语:如盼其成功:“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促其成功:“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帮其成功:“你的想法真好,能把想法说得更清楚一些吗?”

  3、充满赏识,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赏识能使人灵感涌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赏识学生呢?赏识学生,就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就要蹲下来看学生,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赏识学生,就要包容学生,在包容中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作为教师,我们永远也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因为说学生不行,实质就是学校不行、老师不行,应该检讨的是学校和教师。

  (二)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对话的课堂。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相对于传统的“独白式”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识。”对话教学主要有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反思型对话三种课堂实践形式。言语型对话是指以言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对话,可分为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理解型对话是指人与文本的相互理解与阐释,包括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反思型对话是指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的师生对话。在课堂上,几种对话形式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错综复杂的对话教学实践形态。运用语文新课程理念来审视,进入对话状态的语文教学主要由生本对话、师生对话与学生的自我对话所构成,并且具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积极参与、面向生活的广阔天地、能挖掘学生无限的创新潜能四个显著特征或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必须抓住这种对话状态:

  1、生本对话,充分感悟,使学生在感悟中不断提高。生本对话就是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将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对这种解读的最恰当的形容。

  2、师生对话,沟通引领,使学生在引领下不断进步。作为语文教学状态的师生对话,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而是蕴涵着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不是居高临下地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是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发现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3、生生对话,互动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不断发展。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生生对话是教学系统中极具潜力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生生对话赋予了教学浓厚的情意色彩,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生生对话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能使同窗真正成为学友。生生对话主要有讨论式、问答式、辩论式三种形式。

  (三)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新课程所追求的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教材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师心态的开放等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要能真正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必须在教学时空、教学课型、教学内容等方面实施开放策略:

  1、教学时空的开放,以拓宽学习时空,让学生时时处处可以学语文。传统教学的教学时空是封闭的,以上课、下课铃声为教学的起始和终结,教师走进课堂才表明教学的开始。开放的教学时空是没有严格的起点和终点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堂的时空向课前开放。比如,课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来帮助预习新课,以便课堂上与教师、同伴、文本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特别是作文教学,如果事先让学生拟题、议题、定题,给学生较充足的准备时间,到作文课时,学生就会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二是课堂的时空向课后开放。下课铃声绝不是教和学的休止符,它应成为继续探究的新起点。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是把所以问题解决在课内,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生活。

  2、教学课型的开放,以创新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开放的教学课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构建起开放的教学课型;二是指不搞统一的教学课型,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如质疑式(其操作程序为:“学生质疑→带疑阅读→尝试讨论→小组交流→解疑存疑。”)、讨论式(其操作程序为:“出示讨论题目→定向学习材料→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交流。”)、辩论式(其操作程序为:“学习新材料→确定讨论题目→分组做准备→两组展开辩论→辩后师生小结。”)、茶馆式(其操作程序为:“课前预习教材→七嘴八舌谈见解→教师适当作点评。”)等等,各具特色,开放多变。

  3、教学内容的开放,以开发学习的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开放的课程观认为,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媒介、一种载体,师生周围有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一是用好有字之书,包括教科书(引导学生读好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由“教教材”转变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所用)、课外书(古代多少学者说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如果诗人说“功夫在诗外”的话,那么学生则是“功夫在课外”)。二是关注无字之书(教学起源于劳动、生活,理应回归生活。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生活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我们应该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三是开发自己的书(根据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感悟的课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从心理学角度来描述语文教学过程的心理动词就有很多,比如“感受、体验、想象、体会、思考、感悟”等。事实上,“感悟”与语文及语文教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感悟”一词所揭示的心理特征更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阅读特别强调“感性、感觉、感悟”,特别强调“多义性”,不能以“一解”去断然地统一“多解”,去否定“多解”,更不能用“人解”(别人的解)去统一“我解”(自我的解),去否定“我解”。诗歌的阅读尤应如此,传统的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也不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应树立“以人为本,自读自悟”的教学理念。因为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歌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朗读应成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该是阅读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

  (五)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探究的课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增强学生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创造性、探究性地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是这次新课改的焦点、热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重点。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综合的、自主生成的、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养成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同时,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还有利于克服基础教育课堂长期存在的“三重三轻”(即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新)的弊端,能够满足学生渴望探究的心理需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总之,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只要体现出“快乐、对话、开放、感悟、探究”等特征,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爱学语文的人,会学语文的人,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人,有语文运用能力的人,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9

  一、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传统的课堂一般是教师讲的多,学生自学比较少,这就使得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弱。平时我们觉得学生不主动学,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单纯地讲其实效果并不好,教师要让学生能够自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各种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看书,总结重点,然后分析、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分数已经成为高效课堂的副产品,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高效课堂的主产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淡化分数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要想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我们一定要摒弃原有的教学观念。分数只是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方面,并不能说明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我们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能有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才能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有爱心和耐心

  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前两年我教的班里有一名学生,除了学习样样在行,上课说话、吃东西,作业不写不交。在一次他被停课的时候,我让他来办公室打扫卫生。我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学习,他说:“不是不想学,是自己太笨了,什么也学不会。”我就告诉他:“我从来没有觉得你笨。你不是学不会,而是不愿意学习。”随后我就给了他几道简单的练习题,让他现场做,他做出来了。我说:“既然你能学会,为什么不学呢?”于是我又给了他一些稍有难度的题,让他拿回去做。过了两天,他来问题了,有些会做,有些不会做。我把题看了看,给他讲了讲。他明白了。通过两次的'沟通,我发现他在课堂上能够集中精力听课了,知道努力了,上课违纪的情况少了,平时的作业也能交上来了,他的学习态度转变了,这就是进步。这让我明白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关心学生,对待学生要有爱心和耐心。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欣赏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关注的只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或者是听话的学生。这种片面的教学观点会让一些自制能力差的学生觉得教师不关心他们,这对课堂教学是非常不利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给学生分三六九等,我们尤其要关心成绩差、纪律差的学生。他们只是暂时落后。教师要给这些学生足够的关心,从而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有的时候会有个别的学生扰乱课堂,不遵守纪律。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要训斥学生,要静下心来,也许冷淡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都希望教师欣赏自己,也都想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展示美好的一面。教师在欣赏学生优点的同时,也要宽容他们的缺点。宽容是一种特殊的欣赏,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唤起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教师对学生真诚的欣赏,将会激发他们的潜能,开启他们的心扉,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总的来说,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关注学生,还要在课下与学生多沟通。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要照顾到大部分学生,要通过教的方式、学的方式的转变,实现人的解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10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重点之所在

  要想提高学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是一个飞跃的过程,教师采用的阅读教学模式应该以阅读方法的训练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大量的自我训练实现读写能力之间的迁移,有效提高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的整体感知能力。

  (一)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中考的现代文阅读题型中,评论分析类的题目占有比较重的分量,在答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有效组织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要求学生能够多角度地解读文章的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强的表达能力,能够在理解教材中的现代文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并学以致用。

  (二)以丰富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外延,课堂上的语文现代文教学应该注重方法的培养,在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感悟和体会,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在课余时间进行的课外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选择和推荐阅读材料时,应该有针对性,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要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合适的阅读材料能够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最终使学生对现代文的感知力得到提升。

  二、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的教学/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应该关注大纲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求,结合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重点,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以下简单介绍以引导学生以日常基础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以合理的阅读顺序进行阅读,关注重点句子以及代词用法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

  (一)引导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储备工作

  要想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首先就要做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这个过程是枯燥而繁琐的,教师应该做好有效的引导工作,储备的基础知识除了基本的字词知识,还包括必要的文体知识。根据中考的题型规律,文体知识的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现代文的教学过程,如常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方式、写作手法等,根据文章的类型不同,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说明类的文章注重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记叙类的文章注重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议论类的文章则关注文章的结构以及论据。

  (二)通过合理的教学步骤使学生掌握阅读顺序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时必须以合理的教学步骤,在讲解教材中的现代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阅读顺序。合理的阅读顺序一般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全面阅读文章,掌握作者创作文章的写作主旨,记叙类的文章要抓住主要事件以及关键人物,议论文则要抓住主论点和分论点;其次要根据课后习题的引导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句子和段落,并加以分析;最后是对筛选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总结,通过调整语言表达的方式,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习题的答案。

  (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的写作主旨

  无论是课堂上对教材中现代文的讲解,还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阅读,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因此应该注意文章本身表达的道理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作者的写作主旨可以从文章的关键句子,以及文章整体上的脉络进行分析,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重点句子,在关注首句、过渡句、承上启下的句子的同时,要注意寻找文章的中心句,以概括出作者的写作主旨。

  (四)关注文章中代词的指代含义

  在现代文的阅读过程中,文章中的代词运用一般比较灵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代词的指代含义,只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注意训练,学生在独立进行现代文阅读时,才能根据阅读需要对代词的使用效果进行有效的分析。代词的作用一般是替代,有具体的指代以及不定的指代,根据代词的指代原则,可以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分析;另外还有文章中使用的特殊指代,如小说中的人物,如孔乙己、闰土、范进、于勒这些形象,往往有其特殊的指代含义,在讲解课文时,要注意分析这些指代形象的含义。现代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受限,也影响到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为了改善这一情况,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注意采用合理的阅读教学模式,注意从作者的写作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注意从语言技巧的运用上分析文章的用词和语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实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提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11

  一、微课概述

  所谓微课,即微型课程,是以视频为载体的、基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微课是教师关于某个知识点的精彩讲解,也可以是教学过程某个典型环节的记录,具有短、小、精的特点。和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微课运用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因其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精的特点而被广大教师所青睐,对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感受意境、体会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微课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直接决定着其语文学习的效果。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畏难情绪较重,存在“偏科”的现象,尤其是在基础的词汇、语法等知识讲解中,学生因为知识相对枯燥为显得积极性不足。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因其内容精悍、冲击力强,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文时,单纯的课文讲解,使得学生兴趣索然。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该文时,首先通过互联网资源搜集了关于苏州园林的视频资源,如苏州园林的宣传短片,让学生对苏州园林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同时,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视频资源,能够激发学生探索课文知识的乐趣。通过视频导入创设教学情境的教育方式,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俗称百科之母,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初中语文的教学,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意义重大。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教育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立足核心素养的教育思想,通过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等,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然而,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是一种立足于考核开展的教育模式。微课运用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对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微课是针对某个教学内容开展的教学视频,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字、词、句教学等精心设计微课,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其次,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科学整合微课,运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总体而言,微课是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而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教育模式,对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科学整合微课教学,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微课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一)立足语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挑选微课

  将微课运用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精心设计、挑选微课视频,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灵活有效运用。一般而言,对于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师,自主设计微课难度较大,不仅需要有强大的录音录像设备,还要能够进行后期视频的剪辑、制作,并且效果还不一定好。笔者在执教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关于微课的整合,主要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托,以远程教育资源为手段,搜集、筛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源,将其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给学生讲解《黄河颂》一文时,要想让学生感受黄河的壮观景象、体会文本传递的情感,笔者通过互联网资源,整理出了关于黄河的视频资源,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黄河波澜壮阔的场景,引领学生走进课堂内容,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利用微课构建翻转课堂,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核心素养发展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翻转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初中语文教学的形式、内容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微课的作用不可或缺。首先,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整理微课视频,将其运用于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环节。在课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教师布置的课前学习任务,结合微课视频开展自主学习,全面把握基础知识,夯实学习基础。其次,在课堂教学的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微课开展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和讨论,有效地改变了过去知识灌输和传授的教育现状,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利用微课,强化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微课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作用,在于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科学利用微课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的特点,开展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对知识的讲解起到正强化的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整合微课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科学整合微课教学,将其运用到课堂导入、课堂教学等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改革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世波。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05):47—48.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12

  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深刻意识到语文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且在课程目标第四学段阅读部分规定:“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正是由于这两种原因,使得我们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忽略了语法知识的教学。

  当今,考试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能力测试,语文试卷中又没有直接考语法知识的题目,所以,有很大教师只是在围绕着考试转,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考试而讲解,认为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需要进行语法知识教学。目前,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的教学几乎到了“淡出”的地步,这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可怕现象。

  我们知道,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换言之,语法就是语言表达的规则。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连起码的语法知识都不了解,怎能熟练运用语言文字呢?又怎能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又怎能写好作文呢?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的教学只可淡化,可以不做为重点来讲解,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必需要有对语法知识的贯通。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这一点,都会在平常的课堂上讲解一些语法知识。

  第一,初中语法知识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高中语法知识的掌握。由于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的教学与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教学缺乏有机衔接,导致学生在高中阶段缺乏初中语法知识,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学习高中知识。初中语法教学淡出,学生升入高中后很难融入高中语文的学习,直接影响了高中语文的教学。同时,从目前高考试题来看,不少省份的语文试题中都有关于语法知识的考题,如果学生没有语法基础,上述试题如何解答?退一步讲,即使高中老师重新进行初中语法的教学,结果也可能是事倍功半!另外,语文(语言)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将伴随着人的一生。语文知识的好坏影响着一个人的终生学习,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一个人的终生发展。

  第二,语法知识的教学是英语等其他学科教学的需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能否学好语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如今,全国各中小学几乎都开设了英语课。而英语和汉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尤其是在语法方面的联系更普遍。学好汉语语法也是学习、掌握、运用英语的重要一环,如果汉语语法掌握较好,英语的学习也就驾轻就熟了。相反,如果汉语语法学不好,想灵活地使用英语也是困难的。正如王蒙先生在谈母语与外语的关系时所说的:“如果你的中文基础坏,外语能学好吗?连母语都说不清楚,你能学好外语吗?根本不可能。跟老婆吵架,那么点小事都解释不清楚,你改用英文解释你能解释清楚吗?更不清楚。你如果能用英文解释清楚,前提是你已经用中文把它解释清楚了。”很多英语老师在教授英语语法时,发现不少学生连某词的词性和某短语的类型都搞不清。我想,如果我们的学生汉语语法学好了,那么他们学习英语或其他语种,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一个人的语文(语法)基础好,他的阅读理解能力肯定也不错,这对他学习其他学科肯定也有很大帮助。

  第三,语法知识的教学是语文教学本身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学生必须掌握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和复句的类型等基本知识;必须能够明确句子的结构和朗读的节奏和语气。而完成这些目标的前提是词、短语、句子的成分等知识的熟练掌握。同样,“课标”中对写作的很多要求都与熟练地掌握语法知识是分不开的。一个学生如果连顺畅的句子都写不好,连标点符号都不能正确使用,我们怎么要求他写出一篇较好的文章来?另外,古诗文朗读节奏,病句的修改,词类的活用等知识的传授也离不开语法知识。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决不能忽略语法知识的教学,对语法知识的教学我们应该做到淡化不淡出。而在具体的做法上,本人觉得有两点应该考虑:一是教材的编写,是否采用以前苏教版的编排方法,把几个语法知识要点安排为几个“专题”;二是教师的教学,是否根据学生的知识梯度和具体的教学需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系统地介绍初中生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要点。结合这两点,相信会在今后的语法知识教学上取得新的进展。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13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教师深思并加以改正,努力探寻创新的教学方法。

  1.阅读教学脱离实际

  阅读文本中包含空间地理知识、人文思想文化素养、实际生活经历等多重内容,学生只有紧密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年代,才能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介绍人物及相关的历史背景,也没有详细解释作者的写作风格,只是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内容,生硬地解释其所表达的含义,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的语文成绩始终得不到提高。

  2.教学方法不正确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仅仅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而没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如在推荐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教师不能紧密联系课本教材,或只依据自己的喜好带领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致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降低学习动力。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善策略

  许多教师通过分析研究语文阅读的教学现状,共同探讨出新型的教学方案,决定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定期阅读的好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然后挑选不同作家的作品,引导学生适量阅读,自主领悟文章表达的感情。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即教师先根据阅读文本的基本内容,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设计相关的阅读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当时的`生活处境。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心理,真切地体会其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在阅读文章之前,教师应详细解释课文中的生僻字词,为学生消除阅读障碍,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整篇文章的内容,提炼出文章“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思想。在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字表达所隐藏的作者的内在心理,然后教导学生掌握这种表达方式,并把它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不仅能锻炼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14

  摘要: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积累写作素材,可通过创设文本情景增强写作体验,可通过创设细节情景,最终让学生写出更浓情、更哲思、更能抓住读者心理的优秀作文。

  关键词:情景法;写作素材;写作体验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既是语文学科的重点,也是难点。中考分值占整体比重甚至超过40%。在现实的作文写作中,许多学生难以用有效的语言来表述个体思维,写出的作文或者行文枯燥,或者语言不顺,或者华而无实。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作文写作方法的传授,不仅要让学生有兴趣写,还要让其有内容写,写得有文字、有情感、有哲思。笔者认为情景教学法可以是作文教学有益的尝试。现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对作文教学提出三点建议。

  一、创设生活情景,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的丰满离不开素材的丰满。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素材积累的引导。当然,这种引导不是生硬的要求,而是通过在文本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回忆生活阅历,积淀文字,观察生活,让自己写作的素材库更丰实。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童趣》一课学习完进行延伸练习时,笔者将一幅幅富有童趣的小画置于多媒体幻灯片中,然后导入:“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竹马’么———胯下骑一竹竿,将它当马骑。在我们丰富的童年生活中,相信也有过跟作者类似的经历吧。你能否在回忆中将这些记忆的珍藏,或者再次走入生活观察有趣童年游戏,写出来跟大家一一分享呢?”学生们顿时兴趣被调动,纷纷说着童年的有趣的事儿,变成相互共享的素材。从生活经历来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童年难忘的故事,而学生初进初中,心理依然很大成分童心未泯。故而笔者创设语言情景,引导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经历实际,回味趣事,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其积累的素材更加有血有肉,写出的东西更加有情有义,其作文水平也有了提高的动力源。

  二、创设文本情景,增强写作体验

  随着进入初中后学习任务的加重,学生们在不断淡化与生活的接触,对于一些事件缺乏很深的理解与很到位的.感悟。故而,有些学生在积累很多文字材料后,能够一看题目就有文字可用,但是写出来终究是素材与词语的堆砌,缺乏情感的真实抒发,这也限制了学生写作水平从单纯复述到感染人的跨越。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景,引导激发,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有更丰富的情感思维,有更真切的情感体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也就会变得有血有肉。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第二课时上,笔者与学生就朱自清先生与父亲车站离别的场景进行了重点的交流与解读,让学生懂得了“情感因为离别而喷发,生命因为离别而深刻”。其后,结合学生对离别的理解层次,再次启用了多媒体,并伴随着《假如爱有天意》音乐,播放离别画面,朗读离别经典文字,让学生在浓浓的离别氛围与淡淡的离别情绪中感知与重要之人离别时的情感。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认为离别时最大的情感就是不舍得;有的则表示离别就是分开,分开就会痛苦;有的认为离别仅是为了下一次更加出色的自己与更加成功的对方更美的重逢。学生们的发言有些让我感到吃惊,他们在陈述中体现出他们理解离别的深度与层次,同时也能够折射出其在情景体验中理解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也启示我们,作文教学的情感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引出来的;不是积累得来的,而是体验激发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加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方法,如何能够在创意与浓情中调动学生,让其有可写之文字,有能抒之情感。

  三、创设细节情景,抒写优秀作文

  生活是作文最好的素材来源。观察生活是学生能够获取素材与情感的最好途径。写作成文的过程,便是素材剪辑与情感融合与的过程。初中阶段学生更多的时间精力都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想学生写作达到一定水平,对其素材积累与情感体验的教育引导责任也就陡增。教师可尝试通过情景的创设,在细腻的情景感染下,让学生不断触及情感点,并厘清思路,将感情抒发的更加细腻。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羚羊木雕》一课中,笔者感觉到学生们对于文中小主人公要回羚羊木雕后的复杂情感体会不深。于是,我尝试将当时的文中的描述“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设置成现场情景,让两个学生扮演角色,并辅之以多媒体的flash演示,让学生们也随着体会这种情景下小主人公复杂的心情。随后,笔者进一步引导与要求:“同学们,想想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与小主人公一样的遭遇来呢?能否也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介绍你生活中的难忘事呢?文章脉络结构可以仿照《羚羊木雕》,倒叙、顺叙皆可。”由此,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情感点被触发,他们都迅速下笔成文。总之,语文教师需要重视作文教学中的情景创设,尤其是随机课文中的课堂拓展部分,既有文本样板的学习,又有相似话题的练笔。只要激发学生情感,只要让学生有可以剪辑书写的素材与故事,有浓厚的情感抒发,作文写作水平将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沈海波.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05).

  [2]王云娟.初中作文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序”[J].基础教育论坛,2014(16).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15

  摘 要:讨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作为一门应用性、生活性较强的基本学科,其重点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热情、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初中语文教学是基础语文教学的重要时期,对学生语言表达和接受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讨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作为一门应用性、生活性较强的基本学科,其重点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热情、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初中语文教学是基础语文教学的重要时期,对学生语言表达和接受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讨论机制不仅为我们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多种可能,还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实现合理使用讨论机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目标。

  一、勇于讨论,建立自信

  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从小学语文的学习习惯过渡到初中语文的学习习惯自然需要一定的过程,且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更深、课程更紧、体系更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掉队,或进入一个怪圈――重理论、轻思考。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一些学得好的学生,他们也仅仅把语文看作是一门“背诵学科”,以背诵的方式去学习、理解和习作。这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乐趣,而且还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这就是一些学生语文笔试能力好,但实际运用能力差的原因。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敢于表达,帮助他们建立起表达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写”与“说”、“想”与“用”是同等重要的,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如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繁星》一文为例,《繁星》是巴金短篇散文的代表作,作者根据时间顺序写出了自己在同样星空下的不同心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我将全班学生分组,并让小组内的每名学生都说一说自己是否也遇到过“同境不同时”的错觉,以此为学生与作者建立起情感共鸣。在讨论中,我让每个小组都推选一两名学生来谈谈自己对时间的感受,这样不仅为学生找到了带头人,还激励了其他学生敢于尝试发言、表达自我想法,从而建立起表达的自信心。

  二、善于讨论,提高能力

  根据初中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状况可以得知,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创新意识,但羞怯心理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能也不愿意去表达,这样,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渐渐弱化。讨论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对一篇文章、一个文学话题进行解析时,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形成一定的语言逻辑和文学思维,再将其落实到笔头上,就能提高写作能力。如此,这就为初中语文教学建立了良好的流程――由生活语言到笔述语言,这样的教学流程不仅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使语文学习变得更有趣,而且还能为学生的笔述语言增加情感和个性化特征,提高他们“口”与“笔”的双重表达能力。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用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如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母亲》一文为例,我首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再将全班学生分组,以“母亲”为主题展开小组讨论,每组需派一名代表说说自己的母亲。其中一名学生说道:“我的母亲是一名普通工人,她不聪明、也不漂亮,但她用勤恳的态度和结实的双手为我带来了美味的晚餐和漂亮的衣服,我很爱她,这就是我现在所能回报给她的一切。”其他学生也不觉得红了眼眶,联想起自己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我们可抓住学生此刻的情绪,让学生写一篇简短的《我的母亲》读后感,并选取其中写得好的,在班级内诵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情感的把握,而且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充分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变化和内涵。

  三、经常讨论,形成习惯

  想要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综合能力,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除了要建立学生的表达自信心、提高表达能力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表达习惯,使学生表达得有逻辑、有道理、有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表达中得到更好的思考和创新,完成学生良好的表达行为,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形成。讨论机制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表达习惯的形成,如在一些古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讨论机制可以提高学生对古文知识的探索能力,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集思广益,提高思维活力和思维广度。

  在一些较难理解的文章教学中设置讨论机制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和文章情感主线,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章的解析能力。如在作文中设计讨论机制,可以使学生互相引鉴别人较好的写作语言和写作思路,为自己累积更多、更丰富的情感。其中讨论过程不宜过长,可以采用分段讨论的方式,以1~3分钟为一个讨论单位,在不同的教学点后开展一次小型讨论,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又能收到理想教果。

  四、结语

  语文作为日常语言的规范化内容,不仅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入门基石,还是促进学生人文修养和素质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应用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讨论”教学模式,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有效运用讨论机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记忆与掌握,促进学生形成新的学习认知,实现高效课堂的学习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07-24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0-09

和声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应用论文05-03

初中语文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02-22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07-23

初中语文工作总结01-03

论文开题报告07-01

论文写作时间11-03

科技论文写作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