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名人创业故事
名人创业故事1
首创制造九九九九金
金店算是一种特殊的行业,不知底细的人,老板是绝对不敢滥用的。周家曾与郑家交往甚深,懂事的阿彤自小就给周家留下良好的印象,赶上“周大福”金铺正好缺可靠的伙计,便接纳小阿彤。
郑裕彤从杂役干起,每天扫地、擦灰尘、洗厕所、倒痰盂等里里外外的清洁工作,等一切准备停当后,他再和姗姗来迟的大伙计们一起开店门做生意。懂事的小阿彤一个心眼想着不辜负老板的“不弃之恩”,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
“周大福”金铺因入行较晚,因此店面在当时名气不大。入店后不久,阿彤的勤劳和在工作中体现的智慧逐渐被周至元所赏识。此后仅半年时间,周至元就提升郑裕彤正式在金行当学徒。
当时,由于广州、香港沦陷,不少金铺迁移澳门,金铺几乎随处可见,竞争十分激烈。郑裕彤似乎天生便是为黄金珠宝而生,他对做珠宝生意极有兴致,很快就掌握坐店营销的要领并痴迷似的钻进行当。
后来郑裕彤才知道,父母亲与同在广州绸缎庄做过伙计的周至元一家是患难之交,情同手足。周、郑之妻又同时有喜,于是两家“指腹为婚”约定亲家。天公作美,周家生女儿,郑家生男儿,恰好成天生一对。到“周大福”金铺学徒时,父亲担心儿子以“郎婿”自居,而不求上进,没有告诉他这件事。
三年后,在周至元的主持下,郑裕彤果真与周家的掌上明珠周翠英结为连理。那年夫妇俩同是18岁,其后50余年直至今日,夫妻俩始终相敬如宾。
1946年,21岁的郑裕彤到香港设立“周大福分行”。他跑遍全港各家金银珠宝行,集各家之所长用于领导分行的经营,使分行生意十分看好。但郑裕彤并不满足,他清醒地认为:“在商场上‘守业’就等于‘败业’,要在不断创新中前进才能图谋发展”。因此,他又一改原有的资本结构模式,邀集同事,组建“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这也是香港金饰珠宝业最早的有限公司机构。
当时在香港,金铺比比皆是,竞争十分激烈。那时,黄金成色一律为九九金,而郑裕彤却大胆投入资金,首创制造九九九九金,率先开创金饰制造的新工艺,同时也领导消费领域的新潮流,此项壮举为“周大福”今后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郑裕彤锐意进取,不断开拓新市场,短短几年,“周大福”分行便已增至11家。
当郑裕彤将“周大福”推上一个新台阶后,他又开始向新的领域进军。
把目光转向钻石业
郑裕彤具有极强的驾驭市场的能力。在香港,郑裕彤享有“珠宝大王”的美称,而这还不仅仅指他的金饰,更有后来使他进入世界珠宝之林的.钻石业。
按照国际上的规定,持有“戴比尔斯”牌照,方可批购钻石,而全世界也不过只有500张这种牌照。一些业内人士称:“要从戴比尔斯购到钻石,简直比从天上摘星星还难”。
郑裕彤并未因此而退却,他绞尽脑汁,顿生主意,他决定在南非买下一间持有“戴比尔斯”牌照的公司。不但使他顺利拥有“戴比尔斯”牌照,并且到70年代,郑裕彤已成为香港最大的钻石进口商,每年的钻石入口量约占全港的30%。
郑裕彤先生今年76岁,翻开“周大福”的创业史,每一页都有他60年如一日的奋斗足迹:60年代初,一手握着黄金,一手伸向钻石,叱咤风云于急风暴雨刺刀见红的商场上,稳操胜券。70年代,兴建香港新世界中心,这痤恢宏的大厦至今仍然是尖沙嘴的招牌建筑。80年代。与香港贸易局合作建成香港会展中心,名列亚洲同类建筑之最。90年代,率先大举进军祖国内地,投资祖国的建设事业。此外,收购亚洲电视股权、组建全港最大的酒店集团,收购美国Stouffer集团海外28间酒店和欧洲penta集团9间酒店。
名人创业故事2
丁磊:成功背后是交了无数的学费
丁磊,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除勤奋外,就是要积极进取和创新。虽然每个人的天赋有差别,但作为一个年轻人首先要有理想和目标。尤其是年轻人,无论工作单位怎么变动,重要的是要怀抱理想,而且决不放弃努力。
你做互联网做了18年,你觉得有“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吗?你总结的“互联网思维”是什么呢?
丁磊:“互联网思维”绝对有,但是你要拿出东西来才能证明你有。我的互联网思维中“快”不是特别重要,精益求精、极佳的用户体验,这两个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专注”也是对的.,但是这本来就是传统行业的定义,不是互联网行业专有的。我的产品每一个版本都要精益求精,你根本不要看竞争对手怎么样,竞争对手犯错误的时间是大把的,不要因为快,把自己搞死了。你说雷军他是互联网思维,怎么不把金山词霸做得更好一点?还是你做得也不够专注,你说快也没觉得更新有多快。
现在大家经常说BAT三大巨头覆盖了所有的产业,往下看还有三小虎,小米、京东、奇虎360,网易夹在中间,你自己怎么看这种竞争格局?你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丁磊:BAT除了腾讯以外,阿里和百度还是流量模式,网易是真正的内容供应商,平台产品供应商。三小虎利润加起来还没有网易多,不信把360、京东、小米加起来,你看看谁多?所以,我们是不吭声的鳄鱼,别就当我们是壁虎,跟他们吵有什么意思,自己把产品做好,做点儿有理想、有信仰的事情挺开心,不要跟人家圈那个地。我也了解里面有一些公司的管理还不上路,还在糊里糊涂,我们公司已经走了17年了。
你做产品这么谨慎,难道就不怕错过时机吗?
丁磊:我觉得时机都是个假命题。比如说新浪以前做新闻做得特别好,现在我觉得新浪的新闻客户端就做得不是特别好,不如我做得好。
我们现在新闻客户端4.0版本做了很多创新。以前传统的阅读是看报纸、看杂志,或者PC看完一关就走了。手机是早上上班的时候要看,中午吃饭的时候也要看,晚上等车的时候还要看,阅读的次数增加了,阅读量大大增加了,你怎么把节奏把控好,让用户每次都能读到新鲜的东西、好玩儿的东西,感到可读性非常强?我们4.0版本做到了。能提出这个想法的人,在我们公司没有,他们都不会这么想,是我想出来的。
我说移动阅读要有节奏,从早上八点,就像吃早餐,早餐是什么,午餐是什么,晚餐是什么,晚上睡觉的时候看什么,我要把这个节奏把握好。电视台就是有节奏的,早上有早间新闻,有午间新闻,七点钟新闻联播,新闻联播之后焦点访谈,焦点访谈之后来一个电视剧,九点钟又有一个新闻联播。这是有节奏的。
我觉得机会是随时存在的。20xx年苹果做手机,早在1993年诺基亚和摩托罗拉都已经在做手机了,你觉得他晚了吗?他没晚,他做了一个智能手机出来。但是你不能说诺基亚没做过智能手机,诺基亚有一个手机叫9110,他们也尝试过做智能手机,但是就是没成功。你知道,乔布斯在1995年就做过一台PDA叫“牛顿”,他在“牛顿”上交了无数的学费以后,到20xx年做iPhone的时候才成功的,你不能说他一拍脑袋才想到的,之前没有“牛顿”的积累根本不可能做出这个手机出来。
名人创业故事3
人不能光有理想,还要有能耐。
远远的,她走了过来,身材纤细而轻柔,近了才发现,她面容姣好,妆容精致。当你跟她聊起来时,又会发现她气场强大,目光坚定。她就是目后佐道设计公司的CEO、畅销书女作家、为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安排中国之行的那个女人——王潇。
她被称为“潇洒姐”,因为她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让人大跌眼镜,然而,每一次却都是成功的。考大学时,成绩优秀的她没有选择名牌大学,却选择了北京广播学院;进了央视做了播音员之后,没多久又辞职,进了一家咨询公司;在咨询公司做得风生水起时,又辞职考研,接着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跑龙套没关系,虚度光阴才可耻
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早晨,读高三的王潇骑着自行车去上学,前面的红灯亮起来了,她停下来不经意地往身边看了看,心里一阵恐惧。看着身边如潮水般的人群,一刹那间,她如醍醐灌顶般顿悟:这不就是芸芸众生吗?难道我也要成为这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悄悄地来再无声无息地走吗?从那时起,王潇就不再满足于按照家人的期望考一所名牌大学,她希望能走出一条不寻常的路。但这条路到底在哪里呢?
终于,校园里的一张海报让她如获至宝,是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的招生通知。成绩优秀的她轻松地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在播音系,她没费多大力气就拿到了前三名,但王潇并不满足,她觉得既然读了播音系,那毕业后就一定要进入最好的平台——中央电视台。
可要想进入央视,除了成绩好,还要在各个方面修炼自己。她最喜欢《笑傲江湖》里的吸星大法,把别人的优点全吸过来,然后用到自己身上。所以一有空,她就坐在电视机前琢磨,把每个播音员的优点和特色都记下来,然后再一点一点吸收。没事的时候,她就拿出报纸模仿。
大学时代,当别的女生在关注如何嫁入豪门的时候,王潇整天琢磨的却是,如何能成为豪门的一分子,让自己的孩子做富二代。幸运的是,作为学院优秀干部,她被选送到央视实习。但刚开始,她的实习工作并不是播音员,而是帮主持人取盒饭。即便是送盒饭,王潇也没有忘记吸星大法,她随时都在找机会偷师,学习主持人的仪态仪表,甚至是口型和下巴的角度。虽然是送盒饭,她也时时刻刻以一个播音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每次她都要化个淡妆,搭配好服饰。她时刻做好一个满分的自己,只为了等待那不知何时降临的机会。
终于,机会来了,如小说般的桥段发生在她身上。一天,当班的新闻女主播严重感冒,另外一位女主播又因为交通堵塞而迟迟没到,就在大家焦急地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时,王潇站了出来:“能让我试试吗?”众人惊讶!于是,化妆师简单地给她化了个妆,就开始试镜了。这一试不当紧,大家议论:“没想到这个送盒饭的小姑娘藏着这么深的水,看她播新闻的范儿,完全就是一新闻女主播嘛!”
就这样,只过了半年,王潇就成为了央视整点新闻的主持人。留在了央视,家人终于松了一口气,妈妈认为,女儿很快就会红遍全国。可就在妈妈庆幸女儿捧上金饭碗时,王潇又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选择——辞职!央视女主播,多少人羡慕的职业,可她说辞就辞了。
其实,留在央视没多久,王潇就发现,自己工作的全部内容就是对着镜头念稿子,很机械,很没意思,再想想未来的几十年都要在这种机械的生活中度过,她惶恐了。
直到有一次回学校参加艺术节开幕式,她坐在最后一排,看着大幕徐徐拉开,久违的好心情一下子又回来了。那一刻她就明白,该辞职了。“播音员不是我的目标,开心才是做一切事情的意义。不开心的感觉一旦出现便再也勉强不来,除非你能接受凑合着过一辈子。”王潇如此向朋友解释。在表面的光环和心情愉悦之间,王潇选择了后者,虽然那时候的她甚至没有想清楚什么职业才能让自己开心。母亲非常不解,王潇说:“如果我现在还留恋央视女主播的光环,那对以后踏实走路没有任何好处。我现在还年轻,所以错了还能改。在年轻的时候多试点错的,才能尽快找到对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啊!”
不做开心的井底之蛙
辞职后没多久,她听朋友说公关行业既有趣又锻炼人,便投身一家外资公关公司,从做剪报的小助理做起。虽然刚开始都是打杂,但这一次的打杂生涯比在央视快乐多了,和同事们一起讨论、一起加班、一起在工作间隙聊各种八卦。她像只出笼的鸟儿,每天大步走路,大声说话,是周围人的开心果儿。虽然公关活动的琐碎很容易让人焦躁,但王潇却感到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她感叹道:原来这才是我一直想要的工作。
就在王潇还在为自己的顺利转型而沾沾自喜时,一位同事却给她浇了一盆冷水。那天,当王潇像往常一样嘻嘻哈哈的时候,那位同事发话了:“王潇,你看着,十年后你是什么样,我又是什么样!”原来那位同事,只是把这里当作一个跳板,而她真正的目标是进入奢侈品行业。同事的这番话给了她当头一棒,是的,开心很重要,难道一辈子只做个开心的井底之蛙?那位同事很快便辞职去了国外深造,想想那个十年之约,王潇也辞职准备考研。
闭关一年之后,王潇被人大艺术学院新媒体专业录取。在学校,她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研二那年,她正式注册了自己的设计公司。
公司的主要业务和几年前在公关公司的内容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她曾经的角色是小助理,现在是CEO;以前听命于老板,现在听命于客户。
王潇的一次次选择令很多人不解,身边也有不少亲友劝她:“工作意味着责任和重担,本来就不是用来享受的,等退休之后想怎么享受就怎么享受。”可王潇却认为,这个理论很荒谬,一个人的一生那么短,而工作还占据了大半时间,选择凑合过一辈子实际上就是在慢性自杀。她要的不仅是开心的生活,还有开心的工作,她要做一个有理想、有能力的开心人。
正因为这种乐观爽朗的`性格,王潇有一帮闺蜜,而她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是靠自己的好人缘赚来的。创业初期的王潇在很长时间里开不了张,刚好一个闺蜜的家族企业有一个设计项目,闺蜜拉着她来到家人面前,郑重地说:“她是王潇,做的设计非常好,她一定能胜任这个项目。”王潇瞠目结舌,因为说这话的闺蜜从来没见过她的设计,事实上她那时也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作品。为了不辜负闺蜜的好意,王潇更加拼命工作,打了第一个漂亮胜仗。
毕业之后,王潇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的事业之中。第一年为了维持员工们的日常生活,她不停地找项目。找到了项目她又恨不得压榨出自己的每一分钟和每一滴心血,以使每一个项目都更接近完美,为自己的公司积累口碑。那段时间,她严重焦虑、极度失眠,即使是一个5000元的小项目,都会被她当成救命稻草一样。王潇的这种拼命三郎精神,终于在业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连奔驰、宝马这样的世界500强大客户也找上门来了。
20xx年初的一天,王潇接到了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对方声称,因为对王潇本人和她公司作品的认同,希望王潇能参加他们一个项目的投标。慕名找上门来的生意对王潇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她根本没有多想就带着标书坐上飞往深圳的航班。最终,她赢得了这次标的。
直到活动开始前20天,王潇才被告知,这次活动的神秘来宾是巴菲特和比尔·盖茨(20xx年9月末,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在中国举办慈善晚宴)。接待这两个天才般的人物,全球无数人梦想着和他们说上一句话,甚至握个手,这绝对是一个大惊喜,一个梦幻般的事件!
名人创业故事4
1、乔布斯
在校女大学生怀孕了,因父母的极力反对,不能跟男助教奉子成婚,孩子生下后被送到福利院。这类不幸的故事发生在了史蒂夫·乔布斯身上。戏剧化的一面是,小乔布斯被领养不到一年,这对年轻的夫妇成功结婚了,且还生下了一个女儿,一家子好不融洽,这位妹妹后来还成为著名电视剧《辛普森一家》中的人物原型。
2、贝佐斯
继谷歌之后,第二家市值过千亿美元的互联网企业、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佐斯的出身也可用“不幸”来形容。
贝佐斯是一位16岁女高中生的孩子,这位叫吉斯的女孩,父母倒非常开明,不仅在小婴儿出生前,出钱让女儿和上高三的男朋友结了婚,还为女婿的学业和事业奔走外国创业名人的坎坷故事外国创业名人的坎坷故事。不过,贝佐斯的这位亲生父亲乔根森烂泥扶不上墙。
为他付了新墨西哥大学的学费,没多久他却辍学了。后来岳父又为他在新墨西哥州警察署谋了一份差事,也没干多久。乔根森还嗜酒如命,经常和朋友畅饮到半夜。最后,1965年6月,当贝佐斯17个月大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夫妇离婚告终。
乔布斯、贝佐斯这两位世界级创业大佬所用的都不是自己的本姓。比较起以下提到的创业大佬的生活辛酸,贝佐斯、乔布斯已属万幸了,他们遇到了不错的养父、继父,他们的困难只是父母婚姻上的变故。
成功人士不仅要克服事业上非同一般的'重重困境,生活上也要历经磨难,所谓九九大难,终念真经。
3、托马斯·沃森
IBM创始人托马斯·沃森,40岁时虽贵为公司副总裁,却被毫无颜面地开除出公司,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和一个嗷嗷待哺的儿子,从俄亥俄州的代顿市迁到陌生的纽约重新开始,另外他还官司在身,面临牢狱之灾。
4、立石一真
欧姆龙公司的创建者立石一真的命更苦,欧姆龙公司后来成为了全球知名的自动化控制及电子设备制造厂商,ATM、车站自动售检票系统等就是它首创
立石一真 49岁时公司正处于濒临破产边缘、苟延残喘之际,妻子去世,留下7个孩子,最小的是刚出生的婴儿,后来立石一真能创下大业,需要何等毅力,需要忍耐何等的苦痛!
5、保罗·高尔文
摩托罗拉创始人的生活也曾一团糟外国创业名人的坎坷故事投资创业。经过两次创业失败后,1928年9月,高尔文制造公司在芝加哥哈里森街847号的一幢出租的大楼里诞生了,这家公司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摩托罗拉公司,但创办人保罗·高尔文的命运并没因此转好,伴随着1929年10月“黑色星期五”的降临,高尔文公司因库存过多濒临破产。更大的打击是生活方面的,先后5个月内,高尔文相继失去了父亲、母亲和岳母等几位亲人,一个又一个打击使他连悲痛的力量都没有了。
不幸并没有因此终止。就在高尔文的事业如日中天时,1942年10月的一个晚上,高尔文的妻子被闯人行窃的强盗杀害了。
名人创业故事5
1.两个人相识三个月因一盘咸鸭蛋决定结婚。
2.两人把当当网做到中国电商第一股,如今当当退市说三年内要开1000家书店。
3.重庆妹子俞渝,毕业于北外英语专业,为去美国学MBA她边工作边学微积分。
4.27岁时,她从纽约大学毕业找不到心仪工作,干脆自己成立金融咨询公司。
5.北京人李国庆毕业于北大二十九岁创办图书公司,32岁去美国,认识了俞渝。
6.俞渝去西单图书大厦找书找晕了,想到美国的亚马逊,和李商量创办当当。
7.在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里,两个人开始运营,创业维艰。
8.两人把当当发展为上第一大书店。亚马逊相识亿美元收购被拒。
9.20xx年当当网市场份额高达40%赴美上市。两人身价高达9亿美元。
10.两人曾转型做百货和京东,淘宝PK,20xx年当当退市市值不到当初的1/4。
11.两人热爱家庭李国庆经常带孩子滑雪。俞渝想把五月二十一日定为亲子节。
名人创业故事6
桑德斯上校退休后拥有的所有财产只是一家靠在高速公路旁的小饭店。饭店虽小,但颇具特色,与众不同。可最受欢迎的、也是客人最爱吃的一道菜就是他发明烹制的香酥可口的炸鸡,仅此就给他带来一笔可观的财富。多年来,他的客人一直对他烹制的炸鸡赞赏有加。可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由于高速公路改道别处,饭店的生意突然间也一落千丈,最后只好关门歇业。被逼无奈,桑德斯上校决定向其他饭店出售他制作炸鸡的配方,以换取微薄的回报。
在推销的过程中,没有一家饭店愿意购买他的配方,并且还不时地嘲笑他。一个人在任何年龄被人嘲笑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更何况到退休的`年龄还被人嘲笑,这就更令人难以接受。而这恰恰发生在桑德斯上校身上。他不但被人嘲笑并且接连不断地被人拒绝,可见这些经历对他的影响有多么巨大。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在没有找到买主之前,他开着车走遍全国,吃住都在车上,就在被别人拒绝1009次后,才有人终于同意采纳他的想法,购买他的配方。从此后他的连锁店遍布全世界;也被载入商业史册。这就是肯德基的由来。
人们为纪念这位桑德斯上校,就在所有的肯德基店前树立一尊他的塑像,以此作为肯德基的形象品牌。俗话说:“神枪手是一枪一枪打出来的!”缺乏坚持不懈的毅力或者认为自己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两者都是阻碍大多数人勇于改变的关键原因。如果你能够紧紧抓住自己的目标不放并坚持不懈,那么很快你就会超过大多数人。记住,是你掌握着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一心想达到一个目标,就一定会有办法取得成功。
名人创业故事7
20xx年4月,荷兰著名的圣约翰大教堂外竖起了一座崭新的雕塑,这座雕塑与那些宗教人物造型不同,它是一个身穿牛仔裤斜挎背包的时尚小天使,右手握起放在耳边,歪着小脑袋,猛一看上去,像是正在微笑着听电话那端的人娓娓而谈呢。
与那些沉闷的雕塑相比,这座小天使雕塑又萌又可爱,特别引人注意,人们从教堂外经过时,都会忍不住驻足观看。发出会心的微笑。有些人走到雕塑旁边,无限柔情地抚摸着它,甚至还有人不由自主地和小天使聊起了天:“小天使,你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可以给你打电话吗?”
教堂里一位叫范德萨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一幕,突发奇想:为什么不给小天使配个电话号码呢?一定有很多人愿意和小天使打电话聊天!
很快,范德萨到电信公司申请了一个新号码,作为小天使的。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他又为小天使印制了精美的名片,上面有小天使的.名字、职责以及电话号码,背景则是教堂外的小天使雕塑。
范德萨拿着这些特殊的名片,到附近的餐馆、咖啡厅、酒吧等人多的地方发放,人们接到这样的名片,无一例外地张大了嘴巴,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有人拨打了名片上的电话号码,好奇地想听一听小天使的声音。电话居然能打通,而且小天使很快接听了电话,甜甜地说:“您好。我是圣约翰大教堂的小天使,有什么可以帮助您吗?”此时,拨打电话的人早已语无伦次,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小天使真的会接电话,这太神奇了,很快,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荷兰的每一个角落,小天使也因此忙碌了起来。
拨打小天使的人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年龄段,有七八岁的小男孩,希望小天使跟妈妈说说情,让妈妈允许自己周末和同学们去旅游;有十二三岁的小女孩,请求小天使为刚刚去世的奶奶祈福;有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希望小天使帮助自己找一份好工作;有三十多岁的女人,祈求小天使陪自己过圣诞节,因为老公不在家,一个人太清冷孤单;有七八十岁的老奶奶,希望小天使保佑一家人平安……
面对形形色色的烦恼和请求,小天使都会耐心地开导真心地祝福,直到每一个人都满意地挂掉电话。
除了和小天使聊天,拨打的人还可以选择其他的功能,接通以后按数字1,可以获得有关圣约翰大教堂的有关信息;按数字2,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关于基督教的知识。当然,拨打小天使,价格并不便宜,每分钟需要支付1.07美元。尽管如此,还是响个不停,每周大约有100人拨打,给小天使打电话,成了荷兰人最酷的选择。
一个小天使雕塑,让“小天使”范德萨看到了商机,继而打造了一个童话般的美好故事。小天使,既帮助人们解决了烦恼,又普及了宗教知识。还成了圣约翰教堂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可谓一举三得。
名人创业故事8
一批小树拯救旅馆
美国纽约州有一家三流旅馆,生意一直不是很景气,老板无计可施,只等着关门了事。后来,老板的一位朋友指着旅馆后面一块空旷的平地给他出了个主意。次日,旅馆贴出了一张广告:“亲爱的'顾客,您好!本旅馆山后有一块空地专门用于旅客种植纪念树之用。如果您有兴趣,不妨种下10棵树,本店为您拍照留念,树上可留下木牌,刻上您的大名和种植日期。当您再度光临本店的时候,小树定已枝繁叶茂了。本店只收取树苗费200美元。”广告打出后,立即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旅馆应接不暇。
没过多久,后山树木葱郁,旅客漫步林中,十分惬意。那些种植的人更是念念不忘自己亲手所植的小树,经常专程来看望。一批旅客栽下了一批小树,一批小树又带回一批回头客,旅馆自然也就顾客盈门了。
名人创业故事9
35厘米长大馒头卖1元,8年不涨价,每年卖2000万元
只卖1元,8年从不涨价,在一块美食林立的土地,以及物价飞涨的今天,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食物,如何杀出重围并且持续盈利?围绕一个馒头,完成商业生态,升级商业模式,这样的产品你可能学不会!
馒头的营销学
在重庆洋人街,有很多怪事。
比如,世界最大最牛的厕所,没有收银员的小货摊,以及1元钱的美心馒头。
黄昕是洋人街美心馒头的负责人,在她眼中,馒头有一种朴实的情结。
个头饱满的美心馒头,长得像擀面杖,很多人叫它“擀子馒头”,每一个有35厘米左右,分量更是普通馒头的4倍。在游人如织的洋人街,总会看见排着的长长队伍,提着一大包馒头的人们。“跟重庆小面、陈麻花和合川桃片一样,美心馒头也成为重庆的美食名片。”在黄昕看来,看见自己的馒头如此受欢迎,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洋人街的美心“擀子馒头”
如今的美心馒头还是小小的网红,有一帮簇拥者,在微博上搜索洋人街,几乎一半的结果会提到它。和馒头来一张合影,比一比谁的脸小,或者分食馒头秀恩爱,层出不穷的新鲜玩法,让普普通通的馒头有了新的生命。
美心馒头的名声,渐渐地在当地家喻户晓,洋人街的人气也因此越来越大,“打的去洋人街买馒头”成为一时潮流。需求太大也成了一种烦恼,黄昕描述到:“一天卖两吨面粉,节假日还要翻倍,有时更是要24小时加工。”
一个馒头成就了整个洋人街,但背后的过程却是艰辛的。
早在2006年,彼时的洋人街刚刚开业,交通还很不方便,游客多,商家少,配套服务完全跟不上,甚至连最基本的餐饮都无法提供。
“解决这个问题,并打响市场,需要一款拳头产品来引导”。黄昕说,“大众都能接受的馒头成了第一选择。”但是,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太表面,更不能为了做馒头而做馒头。于是从2008年开始,洋人街就着力打造“1元钱经济”,豆花、糍粑、面包和矿泉水等1元食品可谓五花八门,这些低价美食吸引了大量游客,每天销量超过8万件。
可馒头毕竟是北方的主食,南方人吃得少,市场本身不大,“前期经营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是黄昕经手以来,最难忘的一段时间。“最初美心馒头的知名度低,洋人街也是假日经济,平时人不多。”为了打开销路,引导顾客去洋人街消费,黄昕和团队做了很多努力,有一段时间,他们几乎跑遍了市区每个人多的地方,每天开车派人做地推宣传,直到天黑连路灯都关了,才收摊回家。坚持了半年,基本打开了销路,人们知道重庆有个洋人街,洋人街有个美心馒头。
美心馒也渐渐有了自己的品牌,成为一种即食又便于携带的旅游小商品,风靡于洋人街的街头巷尾。
“1元馒头是招牌,是洋人街食品线的引导者,更是洋人街的缩影。”黄昕回答。
馒头的经济学
依靠“1元策略”,美心馒头的销量很好,但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却浮出水面。
随着原材料涨价,馒头的成本不断增加,1元的馒头很快出现亏损。“2008年50元一袋面粉,一个馒头还能盈利几角钱,现在涨到100元一袋,馒头的成本也达到1.5元。”摆在黄昕面前的似乎只有两条路:要么馒头涨价,要么分量减少。
为了此事,美心集团董事长夏明宪专门组织开了一场会议,他甚至拍着桌子说道:“美心馒头打死也不涨价,不减量!”
同时,外界也不断发出质疑声。“打死不涨价的馒头到底能够撑多久?”“发生通货膨胀,老板能顶得住吗?”
面对内部和外部的压力,黄昕意识到,没有商业化的逻辑,馒头根本不能持续地走下去。“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不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没有一个办法,既不用涨价减量,又能持续发展?黄昕慢慢发现,美心馒头其实带来了巨大的人流,但是却没有好好利用。“把顾客、馒头和其他食品捆绑在一起,通过馒头带来顾客,然后从其他食品上盈利。”黄昕说道,“虽然馒头卖一个亏一个,但是围绕馒头的衍生产品利润填补了一元馒头的亏损。”由于销量大,所以原材料消耗大,因此进货价格比市场低,再加上美心馒头周边,有了酸辣粉、香辣豆干以及各种伴饮的摊位,已经形成一个食品生态。在粉丝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这招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方法,不仅让馒头生存下去,反而赚到更多的钱。
现在黄昕不担心馒头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反而是1元的馒头卖断货最让她头疼。“美心1元馒头的招牌不能砸,如果1元钱馒头断货了,只卖两元钱的面包,顾客会怀疑1元馒头只是噱头,我们是欺骗顾客。”
馒头卖得好,市场上也纷纷出现山寨品。有商家模仿美心馒头,外形上如出一辙,价格上也打出“只卖1元”,但是根本上没有洋人街美心馒头的生态模式,单一的产品很快承受不了持续的亏损,只好把分量减小一点。“减少了分量就明显不是美心馒头,还不如去洋人街卖。”销量小了,产品积压,造成口感很不新鲜,最后这些“山寨店”基本都关门了。
在在重庆涪陵区蔺市镇美心红酒小镇,美心集团也照搬洋人街的模式,在当地开发了美心馒头,因为比市场价格低,这里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人专门来批发美心馒头,然后把一个美心馒头切成几个,再转手以1元一个的价格卖出去。”这种倒卖的生意,让美心馒头的团队也很无奈,“这没有违反游戏规则,的确也是美心的馒头,打假怎么打。”美心馒头成了当地的馒头工厂,也成了一条美食风景线。
没有组合拳的产品和规模化的生态,美心馒头的特殊商业模式很难复制,这已经形成洋人街独有的馒头经济现象。
馒头的工匠学
最早的时候,美心馒头的生产线只有一条,还是在一个破旧的茅草房,由于供不应求,现在已经增加至三条生产线。站在重新装潢的店面外,通过透明的橱窗玻璃,可以看见整个馒头的加工过程。
从一把面粉到最后的成品,为了做好一个馒头,八年如一日,对于这份工作,黄昕和她的团队从未间断,也从不埋怨。
因为热爱,所以追求。经过不停地改良,美心馒头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科学。“同家里面的手工馒头相比,我们的讲究更多,比如和面精度就必须达到规定程度才行。”原材料和辅料都是标准化机器生产,而这整套机器也是通过美心馒头的实际情况组装改良的.。
在不同的季节,因为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面粉在醒发的时候也会有差异。“有一次,供应商的面粉用手工做出来没有问题,但是用机器做出来,打开蒸炉的时候,本来看起很饱满的馒头瞬间就缩紧了。”对于这种不合格的产品,黄昕表示不会二次加工再卖给顾客。“洋人街有鱼塘,这种产品会做成喂鱼的饲料,馒头做不好是技术问题,缺斤少两是人品问题。”
因为馒头的特殊性,保质期不会很长,追求新鲜度的美心馒头,更不会委曲求全的添加防腐剂,甚至做成半成品,物流运输半径和范围的缩小,让它的电商化之路根本走不通。
现在,围绕美心馒头的洋人街食品线,员工已经超过一百人。“新员工需要组织专门的馒头培训,老员工也有定期考核,公司还派人去北上广和日本学习先进的食品机械和管理。”既是为了一个馒头,也是为了一份工匠精神。
“有时候你会看见开豪车来购买的人,也会看见很多社会底层只为填饱肚子的人,美心馒头在他们面前没有贫富之分。”这种善的商业逻辑和价值,也成就了一项民生工程。
在进驻洋人街之前,美心馒头在海峡路有过一个老店。提起这件往事,黄昕至今还很感慨:“经常可以看见一对做环卫工作的老夫妻,当时我们有两块钱免费劵的活动,你可以看见他们每天都来排队领受,一个馒头加一杯玉米羹,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美心馒头除了对老百姓的生活有利之外,对于抑制洋人街的物价也有很大的作用。洋人街里面也有其他外来的经营户,但是都是捆绑在洋人街做生意,美心馒头起到了平抑价格的作用,欺客宰客,漫天要价,这种现象在洋人街几乎很少发生。“老百姓一提到洋人街,都是竖起大拇指。”
因为雇佣收银员的成本高,在每个美心馒头的售卖点,都安放得有一个一米多高的投币箱,顾客自己投币,因为零钱太多,每天还要安排人来数钱。“今年过年期间,6天卖了100万元,七十多袋装零钱的编织袋,堆了半间屋。”
2015年,美心馒头的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相比挣钱,更大的价值是带来了海量的人流量,把洋人街打造成了重庆著名景区。黄昕已经记不起来自己卖了多少馒头,摸了摸头笑着说:“1亿个肯定有了!”
名人创业故事10
马云
要有梦想且要真实
18岁的马云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高考,他毫不犹豫地在报考志愿表上赫然写下:北京大学。然而雄心万丈的他,高考的数学成绩只得了1分。为了生计,他去应聘酒店服务生,因为长得“歪瓜裂枣”,被婉言拒绝。无奈只好去当搬运工,蹬板车。大学毕业后,一次讨债经历让他疯狂地迷恋上了互联网,创业初期,他背着包四处忽悠,经常被人骂作疯子、骗子。他曾连续4次创业失败,最为窘迫的时候银行里只有200元。 如今,谁不知道阿里巴巴,谁不知道马云呢?
王健林
我到了黄河,心也不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刚满15岁的王健林从四川绵阳来到东北,成了一名娃娃兵。每天背上10多公斤重的装备,在齐膝深的积雪中徒步40公里,每次拉练的总路程甚至长达上千公里。从军18年已经成为团职干部的他,却遇上“百万裁军”。创业初期没资历,没实力,说好的贷款却被银行放了鸽子,为了公司项目,他借过xxx,甚至9天9夜没睡觉。人人都不想碰的旧城改造他敢接,刚做商业地产的时候,因为不懂,3年之间打了222场官司。 就是这样一个一根筋的人,如今却是无人不知的亚洲首富。
柳传志
大环境改造不了,你就努力去改造小环境。小环境还是改造不了,你就好好去适应环境,等待改造的机会。
20万,11个人,一间破传达室,当年的柳传志根本不知道为何要成立公司,随大流下海创业。为了发工资,他带领所有员工当过“倒爷”、拉过板车、在中关村摆过地摊,卖过的商品琳琅满目,包括运动服、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被认定投机倒把罚款100万,被认定xx罚款300万,40多岁的他,仍旧还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而如今的联想已经成为民族计算机产业的象征。 柳传志说:我当时打死都不会想到我和我的同事能把公司办成今天这个样子。
爱迪生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在84年的岁月中,爱迪生遭受了比常人更多、更大的磨难。上小学时,爱迪生因“太笨了,接受不了老师讲授的内容”不得不退学。少年时,被陌生人重重地扇了一耳光,致使耳膜破裂,此后一直处于半聋状态。打工期间,他被公司开除过好几次,他的许多专利也不能得到市场认可。37岁那年,妻子去世,爱迪生一人带着3个年龄分别为13岁、8岁和6岁孩子生活。而一场大火毁掉了他绝大多数的发明装置。 就是这个屡遭背运的爱迪生,缔造了伟大的'通用电气公司,鼎盛时期的他,更是掌控着13家大公司。
松下幸之助
命运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东西。虽人各有志,往往在实现理想时会遭遇到许多困难,反而会使自己走向与志趣相反的路,而一举成功。我想我就是这样。
他4岁的时候,因父亲做稻米期货生意破产,10口之家陷入赤贫,由于食物不够,孩子们开始夭折。5岁的时候他失去一位了手足,6岁的时候又失去两位,并且在9岁时被迫离开母亲……在1917年开始创业时,他全身上下只有100日元,外加不到4年的正规教育。到了1927年,创业10年有余,事业已经大有所成的他,满心以为不怕任何打击,却经历了独子夭折的噩梦。 这个背负着一部家庭辛酸史的男人,一手创办了全球知名的松下电器,人们都称他为“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名人创业故事11
26年前,一个还没毕业的大学生早早地就意识到:自己的老板其实就是自己。于是他为自己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并立即付诸行动,调动所有可以调动的资源向目标迈进。他甚至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作为公司的名字和商标,以提醒自己将要为一切结果负责。最终,他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商业成功。这个年轻人就是迈克尔·戴尔。
相似的故事也曾发生在比尔·盖茨及一批年轻的中国企业家身上。他们的人生传奇大大激发了一代年轻人的梦想与激情,不少人因此走上了创业的追梦之旅。
然而,一旦上路,你就会发现,创业之路并不像梦中望见的那么平坦,现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大多时候,艰辛、坎坷甚至陷阱和痛苦会如影随形地接踵而来,像潮水般不停地一波一波涌向你,将你围困,将你击倒……你不由地会感到迷茫、恐惧,感到孤单无助。但是,这个时候你已经毫无退路了,投出去的钱就像泼出去的水,想抽身、想洗手、想回到从前谈何容易!后退一步悬崖万丈。也许擦掉眼中的泪,咬牙走下去,还有一线生机——
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
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
这是那首“创业圣歌”《在路上》中的`两句歌词,它道出了无数创业者曾经共有过的心路历程,因此听起来才那么撼人心魄,让每个曾经历过创业风雨的人为之眼含热泪!
没有梦想,是平庸的。但是,有了梦想就一定能摆脱平庸,走向成功吗?未必。因为现实就是现实,不是梦中的金光大道。在以往的采访中,我们曾遇到过不少失败的创业者以及对创业怀着满腔热情和幻想的年轻人,如果论梦想与激情,他们一点都不缺,但是若论创业的准备或经验,他们几乎都是一张白纸。他们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有人甚至从此一蹶不振。
有感于此,我们才特别策划、组织了这一期创业专题。
虽然本刊的宗旨就是“点燃梦想,激励创业”,而且我们以往一直密切关注着青年的创业问题,但是创业的艰辛、创业之路的坎坷漫长以及创业低成功率的现实,也不断促使我们理性地思考和对待这个问题。
本期,我们通过微博及其他方式,就创业的动机、创业过程中遭遇的某些问题,进行了随机的调查与交流,不少专家也积极参与,不仅撰稿支持,还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后,我们将对创业中可能遭遇的一系列具体问题,陆续进行专题探讨,希望更多的朋友支持并参与进来。如果这些专题能够对广大的创业者朋友有所启发,或者哪怕有一点点的实实在在的助益,我们就满足了。
在路上,无论雨多么横,无论风多么狂,请记住我们愿与您风雨同舟,我们愿分担您的欢乐与忧愁……
名人创业故事12
无锡80后王不凡:从大学创业到千万级企业CEO
王不凡,80后创业者,无锡华西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和不凡品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CEO。30岁创立无锡华西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和不凡品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去年推出“影娱宝”,是影视娱乐众筹平台,真正填补了国内空白,也将在我国影视筹资、后期制作、宣传发行等环节给影视业带来一股新的力量。
如果要为王不凡提取关键词的话,“年少成名”、“四次创业”、“千万级企业CEO”、“清华大学特聘讲师”、“80后”或许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如今,这名今年刚满30岁的80后小伙不但管理着千万级的企业,还是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的特聘讲师,每年都要给比他大很多岁的总裁们讲课。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年少成名”的光环背后,王不凡的创业之路颇为曲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创业经历就像是一根油条,饱受煎熬,才会成熟。
大学时期:大二就开始创业,成为江大风云人物
如果你20xx年左右正在江南大学念书,那你一定听说过“新势力大学生旅行社”的名字。那一年,正在江大读大二的王不凡创立了江苏首家大学生旅行社,并获得了江苏联通无锡分公司的赞助和支持,轰动一时。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他交出了“从零起步,发展到组织大学生旅游人数超过10万人次”的傲人成绩。
据王不凡回忆,最高峰的时候,单是“杭州一日游”一个产品,周末一天就能发出7、8辆大巴。“可惜的是,后来有一次,我们的一辆大巴在某高速服务区发生碰擦,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还是引起了校方的重视,最后出于安全考虑,我的初次创业就这样终止了。”
毕业前八年:总结创业失败经验,重回高校充电
虽然做旅行社失败了,但是这次不长的创业经历让他发现自己埋藏在心中的创业梦想。毕业后,他没有接受家里早已安排好的留学之路,而是选择再次创业,先开了一家传媒公司,又开了一家电商公司,但是都以失败告终了。
不过,这些失败给了他宝贵的创业经验。在第三次创业失败后,他给自己最大的总结是公司管理不善、财务把控不严,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他再次捡起书本,经过半年的复习通过了国家研究生考试,进入厦门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专业继续深造,打算“充电”之后再创业。
“之前也有人问过我说,你都创业失败三次了,怎么还想着创业的事情。我的回答是,创业之路必然充满荆棘。还有人问我创业后不后悔,我说自己其实挺幸运的了,马云成功之前创业失败了八次,我现在只完成了八分之三。”王不凡笑着说。
如今:建立影视娱乐众筹平台,再获20xx万投资
研究生毕业后,正值而立之年的王不凡再次萌生了创业的念头,这一次,他的目光瞄向了众筹。
什么是众筹?通俗的来说,众筹就是通过互联网聚多数人的力量(资金),完成一件原本一个人或者少数人完成不了的事情。比如,有个人想要制造一件新产品,需要10万元启动资金,但苦于没有抵押物难以向银行借款,这时候,他就可以在网上发起众筹,假如有1万个人支持他,那只要每人拿出10元钱,他就可以筹到足够的启动资金。相比于传统的融资模式,众筹不但给企业家更多的融资方式,也大大降低了投资的门槛,使得普通老百姓也有机会参与其中。
“近些年,起源于美国的众筹渐渐在国内生根发芽。我发现影视娱乐方面的众筹平台在国内尚属空白,于是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我和团队研发了一款专注影视的众筹平台‘影娱宝’。”王不凡介绍,自从去年的10月1日,影视娱乐众筹平台——影娱宝正式上线运营后,已经受到了众多投资公司的关注,并与国内多家知名影视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除了前期获得华西村股份的500万天使投资外,由多家知名投资公司合投的A轮20xx万新投资也已经完成,影娱宝的估值已经超过7500万。
“当电影遭遇众筹,被改变的不只是营销手段、融资方式那么简单,它的`整个产业链条都将被重新梳理,它的思维模式也将被瓦解重建。”王不凡称,众筹将在方方面面改变电影产业,其中帮助电影制作方提前得到市场验证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电影不像其他工业产品,做得不好还可以返工,电影就是一次成型,成败已注定。但是众筹却能在其中起到市场验证的作用。”
风险:众筹是把“双刃剑”,投资风险如何规避
众筹作为一种能为创业者在短时间内募集资金的有效手段,深受年轻人的青睐。不过,万物皆有两面性,尽管众筹使很多人的创业梦想成为了现实,但众筹本身也面临着风险。
无论你是想通过产品预购获得一小笔资金还是想通过转让股权获得一大笔资金,在准备众筹项目的过程当中,都会碰上许多意想不到的挑战。由市青商会最近举办20xx锡商新思维高峰会上,“三个爸爸”发起人戴赛鹰与大家分享了众筹神话缔造背后的“五度密码”。“现在很多刚刚开始创业的人都认为众筹融资这种方式能够让他们轻松获得资金进行创业。然而,众筹需要创业者做许多功课,而且创业者还需拥有一个稳固的支持网络才能成功完成众筹目标。”
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操作众筹项目时,对项目、第三方平台、项目发起方、众筹投资参与人政府是否已有相关设定和要求,股权类众筹项目能否做到指定财务审计,当募集失败时,如何保证已募集资金悉数退还投资人等问题,都需要明晰。业内人士认为,无锡的众筹模式还不成熟,如何规避风险,需要且看且行。
那么,如何保证众筹项目的质量呢?王不凡的回答是漏斗模型。据王不凡介绍,影娱宝采用了比较严格的漏斗模型来做项目筛选,例如,今天有一百个项目申请,影娱宝首先会筛选,挑出他们看好的项目,这是第一步;第二,与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合作,由国内最大的大数据影视评估公司提供一个中立立场的评估,通过评估后这些项目才会被公布出来;第三次筛选就是投资人的自我筛选,投资人也有自己的投资喜好。
“任何投资都有风险,但我们透过这种漏斗式筛选已经把投资风险降低了很多。”王不凡提醒投资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名人创业故事13
他来自于一个陕西小镇,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连续创业,从媒体到互联网,再到自行车完成三次不同的人生跨界,同时,他也成了韩寒、蔡崇达的至交好友。
大学毕业时,他的第一份工作选择了媒体,但仅仅在媒体行业中工作了20个月,便辞职创业。
辞职后的他,在20xx年创办了久邦数码,其首创的中国手机免费互联网模式,被《福布斯》誉为“无线互联网的曙光”。
随后,在20xx年他决定出海,专注安卓平台的移动互联网App开发,在死掉20多个产品后,他终于做出了一款基于Android系统的“GO桌面”,在20xx年注册用户超过3亿,并在Google Play 全球应用发行商中下载量排名位居前列。
20xx年已经创业有成的他,辞去久邦数码总裁职务,加入700Bike,成为联合创始人。
一年之后,他带领700Bike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1500万美金,估值正式超过10亿人民币,同年,700bike发布了名为“美术馆、百花、后街和银河”的四大系列新一代城市自行车产品。
他说,他要把700Bike做成一个生活品牌。
他就是张向东,如今700Bike的联合创始人,一手将其打造成为估值超10亿的的“千里马”公司。
本期《对话千里马》邀请到了张向东,主持人则是他的好友《皮囊》作者蔡崇达,今天,这一对“好基友”将与我们分享从爱好到事业、从媒体到创业、从焦虑怀疑到砥砺前行的内心体验与创业经历,看一看这位“连续创业者”和“文艺青年”如何打造自己的“骑行千里马”?
1 谈创业:把人生最大的爱好用来创业,既是幸运也是不幸
将自己热爱的事情当作事业,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过多的接触、剖析甚至嚼烂一项“爱好”,反而容易让人远离爱好本身带来的纯粹乐趣。
张向东谈到这一点时,显得有些遗憾。他讲述自己去年去意大利骑车时,总是在骑行过程中想到测试、性能、优劣,与过去骑车时单纯享受风吹拂过身上感觉,想着晚上吃肉喝酒的自己已经截然不同了。
但是实际上他认为自己还是幸运的,人一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所以当他信仰互联网时,他就毅然创办久邦数码;当他热爱自行车时,他就率性选择参与创办700Bike。
也因为这一份热爱,张向东说“做事情的时候感觉也会更敏锐、更清晰一些”。
2 与韩寒、蔡崇达一样贴着“文艺青年”和“小镇青年”标签的张向东,有一点自信,又带一点自卑
热爱骑行与写作,出版过《短暂飞行》、《创业者对话创业者》等书,张向东的身上一直有着文艺青年的标签,同时也被人认为是文艺青年创业的鼻祖。
而这份文艺,也让他敏锐的发现,在知识付费、消费升级越来越得到消费者接受的时候,文化的积累会成为一个品牌肥沃的土壤。
除此之外,张向东在分析自己时,还提到了他身上小镇青年文化中的那种自卑与敏感。
在对话千里马中,当主持人蔡崇达说到关于小镇青年自卑时,张向东深有感触,“就像我刚入大学的时候,我的'同学都已经会编程了,我却连电脑的电源开关键在哪里都不知道。”
而在700Bike中,这种自卑感更多的来自于自身所从事的自行车事业,相对于欧美产品与品牌,现在所做的产品还远远不够国际化。
正是因为这种自卑感,张向东总是能不断地认识到知识结构的缺陷,通过不断地学习,嗅出生活和时代的变化中的创业机会。
3 对融资的理解逐渐变化,找准基金的偏向、布局与阶段性
在谈到初创企业融资的问题时,张向东也坦陈自己的理解发生过变化。
在几十年的创业经历中,他发现基金也有其自身倾向与偏好,资金与项目的结合需要更精确的匹配才能产生更高的命中率与匹配度。在投资细分的大趋势下,应当瞄准投资人的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资金。
“千里马”只有找准“伯乐”才能在众马之中脱颖而出,资本与项目也只有相互“投契”才能获得信任、实现对接。
同时,张向东对于初创公司与投资机构也有了一些自己独到的看法,“第一个,不要神话,第二个,不要美化。第三个,投资人和创始人是有可能成为朋友的。”
而如今,在中国有许多创业者,尤其是初创企业或者比较年轻的创业者,会神话投资人。但是就投资来说,双方对接的本质是优质资源的自由选择与自由结合。虽然存在一定利益博弈关系,但更多是建立在双方信任、价值观相符的基础之上。
其次,投资人和创业者其实更应该是朋友关系,大家互相认同,拥有默契,才会使投资这件事情,形成长期的价值。
4 创业的痛苦:曾经死掉20多个产品,在年会上泪崩,后来找到调整心态的秘诀
在聊到创业所带来的焦虑时,张向东显得十分动容,其中说到曾经做“GO桌面”之前,内部曾经先后孵化过20多个产品,连自己都不知道哪一个才是战略产品,一个一个的投放到市场实验,谁不行了就把谁砍掉,解散的团队两只手都数不出来。在某年年会中,张向东甚至痛哭出声。
但后来,张向东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对于创业来说,没有什么是一帆风顺的,创业就是在不断的解决问题,创业的乐趣也是解决问题。
在这以后,张向东便找到了对于他自己来说,缓解焦虑的方式,通过骑自行车来释放压力。同时,骑行对于张向东来说也在慢慢变化为具有仪式感的存在。
他说到,曾经的他选择一条无人的路线一路狂骑,耗尽体力,目的只是为了更多的享受那种身处路上的焦虑、孤独,再到逐渐平静的感觉。
创业和骑行有一点很像,在漫长的行程中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踏频,让节奏和方向随心而动,变的像呼吸一样自由。
如今,在全民焦虑的时代环境下,创业者更需要学会从生活中抽离,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与空间,花一点时间从更高的角度去思索企业的战略方向、产品选择等宏观问题,具备和保持将工作和生活剥离的能力。
虽然张向东一直被贴上文艺青年的标签,但是他却反对将创业程式化或者文学化。放弃预设程序的幻想,创业是一个残酷的商业游戏,遇见问题与解决问题才是真实的两个部分。
名人创业故事14
家贫欠贷优等生难领毕业证 不甘窘迫穷小子南下闯深圳
1991年上半年,在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专业的最后一个学期,汪书福准备考研,因为成绩优秀,一切似乎唾手可得。离考试还剩一个月时,汪书福卧病在床的父亲病情加重,汪书福家在农村,兄弟众多,他深感责任重大,于是放弃考研继续求学,分配到了九江一家军工研究所工作。
汪书福最初为自己设计的人生之路非常平淡,那就是结婚、攒钱、排队分房。一块钱能干什么?第一个月56元的工资,根本无法应对捉襟见肘的家庭困境,除资助正在上大学的弟弟,他还要不时接济其他亲人,此外,汪书福还欠着学校1250元的贷款,并因此没拿到毕业证。
汪书福还记得当时结婚时的情形,借来300元才领到了结婚证,请客只花了6元钱,4元钱买菜自做,2元钱买酒,就这样把自己的终身大事张罗了。结婚后,两口子工资加起来才180元,发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存上150元的定期,只余30元家用,日子窘迫到曾经尝试过连续十天用萝卜干下饭。
安居乐业梦变得遥遥无期,1993年,汪书福决定到深圳闯闯。他和妻子拥有的最大一笔财产就是1800元的定期存款。汪书福给妻子留下100多元,就赶往学校去赎毕业证。他找到了学校领导,磨了三天嘴皮子,终获250元的减免,然后怀揣着毕业证和剩下的600元从合肥直下深圳。
遭偷窃身上只剩两块钱 陷绝望深感无一条出路
汪书福抵深后借住在同事的朋友家。那是黄木岗安置区的一间单身公寓,朋友夫妻俩住在房间里,他和同事就在三四平方米的阳台上栖身。第二天,汪书福和同事就迫不及待地赶到了当时位于华强南路的人才市场,可他发现在这里找工作既费钱又费时,便准备尝试其他的办法。
汪书福打听到只花一块钱就可坐公交车到终点站,就选择了特区内运行线路较长的4路车,从上海宾馆站一直坐到蛇口。一块钱能干什么?下车后,他步行顺着原路折回来向沿途的公司挨家挨户毛遂自荐,一直找到下午5点,总算在一家叫亚奥的公司里参加了面试。
在走回黄木岗的路上,一伙人围住了汪书福,其中一个男人向汪书福哭诉自己的困境,汪书福说自己从来没见过男人会痛哭成这个样子,就好言好语安慰他,可等他醒过神时,才发现精心收藏在背包里的500多元钱已被人用方便面调了包。
这500多元钱可是汪书福准备在深圳度日的全部费用啊,此时他口袋里除了两个一元钱硬币外已经是一无所有了。呆坐在草地上,汪书福的心里翻江倒海,痛苦到连死的念头都有了。他想离开这个邪恶的地方到海南去。
当汪书福万念俱灰地回到黄木岗时,同事的朋友却告诉他,亚奥公司已经打来电话,让他明天就去上班。深圳,在汪书福到来的第三天,就给了他这样一个戏剧性的开头,让他在绝望和希望之间跌宕起伏,这让他终身难忘。
好辛苦售出两设备 损老板提成猛缩水
汪书福应聘的是研发工程师,但总裁欣赏他的口才,把他安排在供应部任采购工程师,月薪300元。两个月后,汪书福的妻子也来到深圳。没有钱租房,汪书福夫妇只好住集体宿舍。当时深圳已入盛夏,夫妻俩买了床和席子在宿舍楼顶上过夜,把结婚证压在枕头下以备查验,这样一住就是两个月。其间一遇上刮风下雨,妻子只好到女同事宿舍里打地铺。
汪书福是个细心的人,虽然技术和销售不是他的份内事,但他总是留心学习。一块钱能干什么?未雨绸缪终于使他抓住了发挥的机会,有一天公司来了位客户,可销售人员都不在常老总一下傻了眼,汪书福主动给客户演示产品,极受客户欢迎,老总随后将其转至销售部工作。
后来,汪书福结识了一家做程控交换机业务的企业老总,其产品全部是进口货,质量好但价格也高,一直没有打开市常这家企业的老板看中汪书福的才能,给了一个销售经理的头衔,许以诱人的提成,但月薪才750元,单公司的住房月租就收750元。汪书福明白他的收入全部来源只能是卖掉机器的提成。
汪书福了解到江西赣州一个县城有意购买程控交换机,在两个月时间,他四次往返于深圳和赣州之间。一块钱能干什么?坐长途夜车沿路要翻越梅岭山脉,汽车经常半路抛锚。汪书福是江西人,借着乡土牌、口才和可靠的产品质量,成功卖出了两台机器。这个成绩让公司高层吃惊不小,却也让他们生出反悔之意,原本答应的十四五万元的提成,变成了两万元。
面对出尔反尔,汪书福选择了离开。
办公司五万打水漂创业失败 再跳槽奖金狂打折热情不减
这时,汪书福的`两位朋友拉他合伙开公司做系统集成,每人出资5万,汪书福借了1万多才凑足自己的股份。三个人的分工为技术开发、销售和管理,汪书福还是跑销售。他出差在外时,另外两位合作伙伴因分歧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汪书福感到这样的合作毫无前途,要求退出,但搭档直言相告,人退钱不退。汪书福毅然选择了退出,他的第一次创业就此告终。
1995年,汪书福重新为他人做嫁衣裳,先是被一家做网络设备的香港公司看中,派往上海筹建办事处。一块钱能干什么?办事处只有两个人,汪书福白天跑业务,晚上搞开发,花了半年时间解密国外软件。此前汪书福一直认为技术是自己的软肋,这一次让他彻底打通了技术思维瓶颈。
有一次汪书福带着上海的客户来深圳玩,公司方面却要一直等到支票兑现才接待客户,而且礼数不周。这种不通人情的做法让汪书福深感心寒,他自掏腰包打了圆场,这批上海客户自此和汪书福结下深厚交情,直到现在仍保持着业务联系。
汪书福接下来的这一次跳槽也属无意插柳。该公司买了一套产品居然两个月无法应用,而汪书福只花了两个小时便大功告成。他还直言不讳地告诉老板:你所处的市场很好,但只做到了1/10的生意。一块钱能干什么?老板高兴地说:小伙子,你来我们公司干吧。汪书福进入该公司后的表现证明他对行业的见解不是妄谈,他领头的系统集成部只有6个人,但创利占了公司的一半。汪书福包揽了洽谈、交流、演示等几乎所有环节,曾经单枪匹马舌辩群雄,打败了那些开着奔驰宝马的竞争者,征服了客户。
名人创业故事15
第一次:创办海博翻译社
马云之所以要办翻译社,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1、当时杭州很多的外贸公司,需要大量专职或兼职的外语翻译人才;2、他自己这方面的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3、当时杭州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
很多人光有想法,从来都不会有行动。但是马云一有想法,却是马上行动。
为维持翻译社的生存,马云开始贩卖内衣、礼品、医药等等小商品,跟许许多多的业务员一样四处推销,受尽屈辱,受尽白眼。整整三年,翻译社就靠着马云推销这些杂货来维持生存。1995年,翻译社开始实现赢利。
现在,海博翻译社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虽然不能跟如今的阿里巴巴[18.740.32%]相提并论,但是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经历中也划下重重的一笔。海博翻译社给马云最大的启示就是:永不放弃。没有钱,只要你永不放弃,你就可以取得成功。
第二次:创办中国黄页中国黄页是中国第一家网站,虽然是极其粗糙的一个网站。
网站的建立缘于马云到美国的一次经历。1995年初,马云参观西雅图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亲眼见识互联网的神奇,他马上意识到互联网在未来的'巨大发展前景,马上决定回国做互联网。创业开始,马云仍然没有什么钱,所有的家当也只有6000元。于是又变卖海博翻译社的办公家具,跟亲戚朋友四处借钱,这才凑够80000元。再加上两个朋友的投资,一共才10万元。对于一家网络公司来说,区区10万元,实在是太寒酸。
很多人都说,做网络公司,没个几百万上千万是玩不转的。又有人说,如今的环境跟马云创办中国黄页的时候截然不同,那时10万可以,现在肯定不行。对于中国黄页来说,创办初期,资金也的确是最大的问题。由于开支大,业务又少,最凄惨的时候,公司银行帐户上只有200元现金。但是马云以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把营业额从0做到几百万。
当然,后来中国黄页被杭州电信收购。但是我以为,中国黄页在马云手里,依然是成功的。
第三次:创办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但是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多,50万,是18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50万,是他们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这50万,马云却喊出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
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的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是疯狂地烧钱。50万,只不过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门户网站一笔小小的广告费而已。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是相当艰难,每个人工资只有500元,公司的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
8年过去。20xx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
【名人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创业的故事11-03
创业励志故事12-12
创业励志小故事01-10
校园创业励志故事11-06
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11-02
大学生真实创业故事10-31
大学生真实创业故事02-16
大学生真实创业故事15篇02-17
大学生毕业生创业故事11-05